鴨脷洲洪聖寶誕神功戲2023

許久沒有看棚戲了,這次觸起不少兒時回憶,猶記得那時坐在台前的地上欣賞表演,雖多數聽不明白曲詞,但總覺得與台上的演員有眼神接觸(起碼是我單方面覺得有XD),就是這樣喜歡上粵劇!其後因為種種關係,家人不再帶我去看戲,一停便停了十年沒有看,到了近六七年才多了機會自己去看戲。

鴨脷洲這個戲棚貼近民居,所以十一時前便要完場,刪減了不少戲份,是為可惜,但亦屬無可奈何吧。無法預料劇團在何處刪減內容的另一後果就是,由於棚戲不設中場休息,每晚也起碼有一次要趁(未)落幕時跑去洗手間,否則不知道回來的時候會錯過什麼重頭戲了。

舊式燈牌

第一晚:先演《六國大封相》、續演《春花笑六郎》

第一次看《春花笑六郎》,第一、二、三場也很好看,但第四場刪去了秋萍擊鼓,第五場也刪走了大部分洞房的笑料,尾場好像十分鐘也沒有,結束得很趕急。雖然第四五場的確不比頭三場重要,但可否安排在《封相》這晚上演本身就比較短的正戲?那就不用刪走這麼多了。

第一場,秋萍扮醜到孟府做婢女,遭孟益嫌棄又被焦大用癡纏,情節的確頗搞笑。第二場有耍槍表演,之後生旦正式相見,六少對秋萍鍾情,秋萍以「三不嫁」還治其人之道,頗輕鬆的一折戲,各人都拿捏得恰好。到了第三場,〈罪子〉這個古老排場很珍貴,也是第一次現場看到美英姐穿大靠,果然是英姿颯爽,從骨子裡散發出武旦的風采,看得我有點感動,哈哈。

第二晚:《再世紅梅記》

五大之中我最喜歡《再世》和《帝女花》。《再世》每一場也喜歡,慧娘和太師的對話很大快人心,而且現時大概只有鳴記這對組合能將生旦的唱做發揮得這麼合拍。不論是「寧為情死,不為妾生」的慧娘,還是「折花自賞人沉默」又可愛的昭容,都很吸引。不過《再世》是真的比較長,所以這晚可能也是刪減得最多的一晚。

首先第一場沒了一開始旦唱的慢板,省略了對慧娘背景和心境的描述,有點影響了氣氛,期待下次看足本。第二場〈折梅巧遇〉,裴禹向昭容解釋為何入園採花的唱段也刪減了一大部份,沒有好好解釋虎丘紅粉與梅花的淵源。到了第三場,又沒把裴禹進府曉以邪風厲害的部分演出來,一開幕便是太師、裴禹坐在堂上等彩轎回門。幸好第四場〈脫阱救裴〉足本,美英姐的鬼步一貫地飄逸輕盈,特長水袖純熟地一拋一收,身軀在台上飄來飄去,搖來搖去,加上當晚在棚內真的大風,甚有陰風陣陣之感,是看〈脫阱救裴〉最有氣氛的一次。她之後跟瑩中、各武師的動作場面也很落力,不過真的看得我心跳加速,擔心會出意外令她受傷。慧娘與各人打鬥一番後舒展筋骨,「鬆骨」的這幾下總是會令我會心微笑,哈哈。現在的版本即使比年輕時少了部分高危動作,仍是好看。第五場〈登壇鬼辯〉亦刪了裴禹再出來會合慧娘和決定去揚州避難的部分,聽得台下一陣陣失望之聲。

不過有點驚喜的是在戲棚演《再世》的戲服比戲院的更好看,特別是〈觀柳還琴〉、〈折梅巧遇〉的兩套,比新造的戲服好看多了。裴禹第四場的灰色造型也很好看。

第三晚:《三夕恩情廿載仇》

重頭戲盤夫、放夫的節奏掌握得相當好,絕對是教材級,生旦的唱做和感情互相配合,跟上次一樣特別喜歡淑嫻叫文謙「慢行!」之後二人的一連串台步和身段,默契十足亦很符合劇情。尾場的搶背、揈水髮也很落力,在以竹枝搭成的戲棚做這些動作場面,總覺得「牙煙」。不過今次看鳴記演這劇,感覺比上一次更好。

翻看從前寫的文章,發現數年前看過藍天佑、鄭雅琪的版本,當時的我原來相當滿意他們的表現,大概是因為對新秀的期望不高,而且當時也未看過鳴記的版本,記得藍、鄭版本中,淑嫻叫「慢行!」後的身段設計與鳴記的不一樣,現在回想起來,鳴記的更緊湊,亦更合拍優美。可能這幾年看多了好東西,標準可能又提高了,現在只覺得藍、鄭唱做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真的是有比較有傷害。

第四日(正誕):先演例戲《賀壽》、《跳加官》、《仙姬送子》,續演《三笑姻緣》

這次補看上次被刪的〈虎丘驚艷〉,算是有齊「三笑」。上次的二幫是李婉誼,今次是鄭詠梅,希望下次可以看嘉鳴姐演大少奶,應該與唐伯虎會更有火花。

第四晚:《紫釵記》

好幾年沒有看《紫釵記》,仍是保持水準。最近不時看見以「病態美」作賣點的宣傳文字,這晚美英姐在下半場正正示範何謂「病態美」。最喜歡她在〈花前遇俠〉與黃衫客的一問一答,兩句滾花「纖纖弱質如朝露,總望有殘荷一葉把珠擎」道盡小玉的心聲。尾場亦是高潮,先有李益與太尉的對手戲,再有手持白梃的軍校們被小玉的眼神和氣勢震攝而不敢打她,以及小玉最後望著燕貞的神氣模樣。整齣戲都演得流暢好看,只是遺憾仍未有機會看到〈典賣珠釵〉一幕。

第五晚:《帝女花》

因為要省時,一開始便刪了昭仁獨唱的部分,改由長平拖著妹妹出來唱小曲醉酒。一向挺喜歡〈樹盟〉中這段短短的戲,長平叫昭仁傻女、傻妹,摸一摸她的臉,溫馨姐妹情溢於言表。〈香劫〉是我最喜歡的一場,這晚亦做出水準,可惜當公主唱至「十五年來承父愛」時,卻有數十名主辦單位的人徐徐魚貫入場,在第一排座位前找位子坐,遮擋其他觀眾的視線,實在是大煞風景,就像渴望已久的食物放到口唇邊被叫住不要吃一樣,引起台下一陣暗湧。之後是足足四十分鐘的演講和儀式,所以也刪了整段〈移花〉/〈乞屍〉。儀式後有工作人員收去了嘉賓台下的椅子,我心想他們會不會還會回來坐,誰料部分嘉賓真的在〈庵遇〉開始時再回來,那時工作人員才施施然再拿出椅子,又擾攘了一兩分鐘。

其實一眾尊貴的嘉賓若在間場時入場或從旁邊的通道進入,想必對場內觀眾的干擾比較小。觀眾都只是想不受干擾地看戲,不算奢求吧。另外,這次〈迎鳳〉的一段禪院鐘聲好像唱得特別有感覺,真的是每次看同一齣戲也會有不同感受。

這次一口氣看了五天六場,雖睡眠不足但心靈相當富足,過了幸福的數天,期待下一台演出。

《相如追夢》(30/1/2023)

大師編戲所選用的曲確是好聽,但所填的詞仍是乏善可陳,聽起來總是有點彆扭。以劇情和演員來說,第二、三場文君與父親的對手戲最好看。文君出嫁當日彩轎臨門之時,便是未婚夫暴斃之際,雖未拜堂成禮,按當時的禮教文君卻已是寡婦。她怨父親建貞節牌坊即是把女兒困在錦繡的籠牢,無奈沒有辦法擺脫枷鎖,父女短短的幾句對話,已足以讓人為文君的苦況動容,見到其父沽名釣譽,只能嘆息。第二場相如彈奏鳳求凰,文君情動吹簫和應並從珠簾後走出,這個畫面頗美。

對我來說,第三場是最好看的一場,紅簫和王吉的對話提及不少傳統道德觀對情感和自由的限制,雖然編排上有點刻意,但也算是點出主題。他們幫助文君和相如相約見面,是相如和文君知道對方身分後首次互吐心聲,其後文君與父擊掌,水波浪的表演程式配合飄逸的戲服特別好看。好看的戲服不僅是視覺享受,有時也有助提升表演效果。

第四場講述兩口子私奔後賣酒為活,生活平淡卻溫馨,本可多點唱情,卻結束得有點急,反而之後的第五六場沒什麼劇情卻太多唱段。在第五場的上半部,相如彈琴勸夜郎國王和公主休戰,其間背後放出很多戰爭畫面的投影,但效果不佳,整個畫面很花,也沒有了本來戲曲的想像空間,畫布佈景好看多了。不過在寫休書的部份融合了嗒落有餡的數字詩和藏頭詩,以表達兩人心有靈犀,才華匹配,倒是有心思。第五場的下半部是母將軍把休書送到文君手上,兩位花旦的對手戲不錯,之後文君亦把握展露功架的機會,被擒時短短數下動作乾淨俐落,相當好看。

到了第六場,公主多番色誘相如,二人唱了很冗長的唱段,有點悶。相如若一早決定以死明志,又為何看了「白白肌膚」一整晚才說要死呢?看到這裡真的有拖拉的感覺。大師的戲很多時候也會提起體味,今次還加上什麼「白白肌膚」,這些意象真的令人不安,可能我思想老土吧,不喜歡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在粵劇舞台上使用這些不雅元素。

今次《相如追夢》在大師芸芸戲作之中算是比較正路的一套,亦可見讓各人發揮所長的考慮,例如難得看到嘉鳴姐反串,縱使未算是可以留芳後世的劇本,也幸好有進場一窺究竟。

《六月雪》

第一次看任姐、芳姐名劇《六月雪》的舞台版。從不覺得演芳姐的戲便要唱芳腔才好,所以之前並沒特意看以唱芳腔著稱的老倌演過《六月雪》。

《竇娥冤》的故事原是悲劇收場,竇娥的丈夫早死,竇娥也含冤而死,死前更指天立誓,死後將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霜三尺掩其屍、楚州大旱三年;改編粵劇版《六月雪》則改為竇娥沉冤得雪,更能與大難不死,高中狀元的丈夫團圓,分場如下:

1、 竇娥賣身到蔡家為童養媳,但由於蔡昌宗出外求學六載,二人這回才第一次相見。鄰居張驢兒覬覦竇娥美色,設計在蔡昌宗婚後上京赴考途中害死他。

2、 十繡香囊

3、 竇娥送昌宗上京,張驢兒稱快將下雨,藉機勸竇娥回家,之後讓昌宗在風雨之中過他預先找人做了手腳的橋,昌宗墮河失蹤,張驢兒以為害人奪妻之計得逞。

4、 蔡婆、竇娥以為昌宗墮河身亡,蔡婆不忍竇娥因三日恩情便致一生守寡,想對竇娥百般為難,逼走竇娥,讓她改嫁,豈料竇娥決意不肯,更反見真情。張驢兒見詭計未得逞,暗中在羊肚湯下毒,欲毒死蔡婆霸佔竇娥,不料張驢兒的母親剛巧到蔡家追債,喝下羊肚湯身亡。張驢兒欲賄賂縣官抓蔡婆填命,誰料竇娥願為家姑頂罪。

5、 蔡昌宗大難不死,高中狀元,皇上欲將皇姑許配予他,他不願棄糟糠婉拒配婚。

6、 蔡昌宗衣錦還鄉時遇上刑場六月飛霜,查問之下驚覺待斬犯婦竟是自己的妻子。

7、 三司會審,蔡昌宗的同僚收賄袒護張驢兒,蔡昌宗堅持盤問證人洗脫冤情,正值探花郎與皇姑成婚後前來探望,與竇娥姊弟相認,一家團圓。

粵劇舞台版雖不及元雜劇版激烈,但仍以「官場黑暗,慣以金銀論短長」、「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主題,雖是老生長談卻已足以成就一部好戲。新秀譚穎倫飾蔡昌宗,大審和會審時官威十足,口白雖間有失誤,也算做得出角色的要求,個人認為今次的公堂戲比上次他演《紅菱》和《鳳閣》的難度更高。一直覺得鄭詠梅的文戲不算出色,今次演溫婉賢孝的竇娥算很稱職,只是在刑場時略為平淡,不似是含冤將死的人,沒有很慘情,也沒有很強調「冤」的感覺;反倒是在第四場,竇娥跪在地上說「母死家姑當母認」,蔡婆輕撫竇娥的頭髮說「兒亡媳婦當兒認」,這一部分頗為感人。

個人不算很喜歡〈十繡香囊〉的唱片曲,但現時劇團都為迎合觀眾而把整首二十多分鐘的曲放到舞台,不斷重複希望丈夫早日風雲際遇、勿懷異志,坦然有點悶,加上演出當天,生旦的嗓子都有點過勞,唱〈十繡香囊〉雖仍然應付到,卻不是非常吸引的一折。幸好二人應也有動心思設計走位和動作,配合得不錯。

這次的演出長3小時55分鐘,算是現時比較長的戲。據了解現已刪去第一場交代竇娥賣身和家有弟弟、蔡昌宗救皇姑的情節,也沒有了〈十繡香囊〉中荔香扮羊的伏線。不過,其實如果沒了劇本原來的第一場,索性可刪去竇娥弟弟和皇姑的戲,反正現在舞台版的竇娥入蔡家之後沒有提過自己有弟弟;留些時間讓蔡婆到刑場與竇娥有對手戲可能更好看。

《修羅殿》

這新編粵劇改編自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一宗強姦案和一宗自殺/謀殺案中的三位當事人和證人各執一詞,到底誰是兇手,兇器何為,經過為何,真相無從得知。眾多角色的言談和行為都揭示人性的黑暗,更加入不少哲理和佛理元素(不過部分段落有點堆砌的感覺)。

原裝小說我沒看過,電影版我也只看過片段,故事素材原是一流的,也適合改為戲曲表演,聞說京劇也有改編過,但未有機會欣賞。至於今次的粵劇版,我欣賞音樂設計和舞台調度,安排三組演員演出數個訴說的「真相」的敍事效果亦不錯,以熄燈變景穿梭時空也看得流暢。另外,今次安排公堂之上的官不現身,而是虛擬性地表達官在觀眾席一方,可說一反粵劇慣例:觀眾不再是在公堂之外看熱鬧的旁觀者張三李四,而是成為判斷事實的一分子,從官的角度來看這宗案件,頗有心思,未知京劇版是否也有類近的安排。

不過,此劇的劇本橋段雖好,文字卻非常一般,也沒有令人驚艷的字句。而部分演員的表達亦較為浮誇,李秋元、李沛妍、莊婉仙本已是唱功不算出眾,再加上誇張的演技,令人失望。鄭詠梅算是聲色藝均較優勝,但個人認為即使加插眾多身段也未能助她感動到台下的觀眾如我,只是純粹炫技。幸好中段有仔哥吳仟峰獨唱南音等段落,一飽耳福。同樣好聲的陳嘉鳴飾七姑卻沒什發揮機會,唱做也不多,是為可惜。

演後座談會

美濤粵劇團《白蛇傳》

由於單張上沒有列明,現先列出演員表如下:

藍天佑 – 許仙

鄭詠梅 – 白素貞

梁非同 – 小青

梁煒康 – 法海

黎耀威 – 艇夫

莫華敏 – 鶴童、伽藍

朱兆壹 – 鹿童

這次看《白蛇傳》屬體驗性質,志在了解一下這著名的民間傳說。不過該晚的演出刪去了〈合鉢〉、〈祭塔〉兩折,出乎意料地在十點半就完場了。場次如下:

  1. 遊湖
  2. 驚變
  3. 盜仙草
  4. 水漫金山
  5. 斷橋

當晚各位台柱都表現不錯,武場亦甚有看頭。〈遊湖〉一折有個人很喜歡的【春江花月夜】調子,許仙、白素貞和小青三人也合拍,模仿在水上的動作優美,惟這段曲詞唱起來不甚順口。《白蛇傳》可說是我看過鄭詠梅擔正的演出中最好的一套戲,〈盜仙草〉和〈水漫金山〉兩折她盡顯深厚功底,而且效果比上次演劉金定好;在〈驚變〉中以各種水袖功表現素貞喝下雄黃酒後現出白蛇真身的過程也好看。先後飾鶴童、伽藍的莫華敏和鹿童的朱兆壹也是毫不錫身,多個高難度動作做得乾淨俐落又合拍。

《白蛇傳》的看點似乎是武打場面,當晚〈水漫金山〉應打了不少於三十分鐘,小青耍旗、素貞耍槍都好看,算是對觀眾有所交代,當中素貞和四位武師玩槍、踢槍的時間甚至有點太長,讓人納悶到底雜耍表演和戲曲表演的界線為何。況且,雖然個人不是特別期待藍、鄭唱一大段的〈祭塔〉(畢竟珠玉在前,生旦唱四十多分鐘來回首前塵,缺些魅力也不免會讓觀眾呻悶),但若為了有時間耍槍而犧牲最後的兩段戲,我倒認為不值得。以〈斷橋〉作結相信沒〈祭塔〉那麼高昂,較類近與一般的才子佳人故事;而且在今次的版本裡,素貞在〈斷橋〉原諒許仙後還繼續唱一大段,不但冗長,更說甚麼世事難全,令人有點混亂 – 究竟素貞是否已原諒了丈夫? 這一大段給人為唱而唱的感覺,也不是不悶的。

《天仙配》

自上年十一月馬拉松式地看數場鳴記之後,劇團半年後才再正式開鑼,我抱着「報復式睇戲」和「今日唔知聽日事」的心態,一連四晚看了《天仙配》、《無情寶劍有情天》、《雙仙拜月亭》和《揚州夢》,一解心癮。

今台在高山演出的戲碼之中,只有《天仙配》是第一次看,所以想集中說說這戲。全劇分為七場:

1. 思凡

2. 路遇

3. 上工

4. 織絹

5. 滿工

6. 分別

7. 仙姬送子

整套戲的唱段不多,主要集中在第五、六段,其他則以口白為主,相信這個安排是當年特意為汪阿姐打造。有些觀眾覺得此劇戲服沒看頭,但個人覺得戲服最緊要符合身份劇情,簡單樸素但也可相襯好看,而且簡單的戲服更考驗演員的功力,身段好不好一覽無遺。

在我看過蓋演的林派戲之中,《天仙配》似乎是他拿捏得最好的一齣,角色固然本身討好,她也演得傳神。最欣賞旦角將人物發揮得淋漓盡致,先是第一、二場以小旦的身分演活天真純潔,又活潑可愛的七仙女,對人間充滿好奇和憧憬,也會向六位姐姐撒嬌,但同時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巧施小計努力爭取。第三場遇到尖酸刻薄的員外,護夫情切,機智應對,又不失俏皮,也是很令人喜歡!到了第五、六場,她為人妻子已一段日子,開始展現比較賢淑的一面,也因為做過苦工經歷過憂患,作為少婦比較穩重,整個「成長過程」做得十分自然。第六場中,她在回家途中驚聞噩耗,作出的反應也是恰到好處,每揮動一下水袖都很有感覺。也很喜歡她強忍悲酸向丈夫多番暗示的部分,這場生旦戲非常感人。

之前也看過鳴記的DVD版,但比起現場實在差太遠。現場演出溫馨得多,尾場的仙姬送子也是少見,希望劇團多演。

同是六柱的陳和黎在第三、四場發揮搞笑本色,戲分不多但配合得不錯,也為生旦爭取到一些換裝的時間。不過陳的老毛病仍是一做詼諧的角色便忍不住說成人笑話(可能是說者無心,但「帶佢哋入機房搞」驟耳聽來還是不太恰當),而角色很多時都不是好色之徒,搞笑或爆肚也須顧及劇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吧。另外,本台戲的二幫是較少與鳴記合作的鄭詠梅,她可能不太熟悉這台戲的劇目,多番口誤,演這幾齣二幫戲份重的戲也未能發揮得很好,令人失望。

與朋友討論後得出的結果是,好的演員要放下自我意識,完全投入戲中,為整體效果著想,才可以演活人物、走出來便是劇中人,而且即使只是在旁邊沒對白,也能有所發揮(《無情無劍有情天》中的<請罪>一折,便是最佳示範)。恰到好處就是美,感情和形體動作互相帶動和配合,加上與生俱來和用經驗累積得來的氣場,就是最令人看得舒服。

每次連續看數晚的演出,我都會盡量放幾天假休息,所以總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 每天可以自然醒地起床、悠閑地等待晚上的演出、現場看到喜歡的演員演活劇中人物、投入故事之中、再深夜才回到家、一直回味,翌日又再重複這些活動。能夠顛覆平日的常規生活,暫忘工作,享受一場場充滿感官刺激的饗宴,整件事奢侈得如夢似幻,也令人對未來充滿希冀。在此默祝蒼天庇佑,可以順利看到之後的演出。

鳴芝聲劇團《胭脂巷口故人來》

《胭脂巷口故人來》是我毫不猶豫便決定要看的劇。大概是因為經常在網上看任白版的《枇杷巷口故人來》,故一直也想看舞台版。在討論之前,先簡列分場如下:

一、定計 - 沈桐軒是胭脂巷口的樂師,與妹玉芙相依為命,玉芙卻被選入宮。顧竹卿乃桐軒女弟子,暗戀桐軒,惟受制於樂府總管左口魚。左口魚迫婚,竹卿堅拒,卻被毒打。桐軒為救竹卿,提出與竹卿認作兄妹,向相國五小姐宋玉蘭求助。

二、初會 - 同樣自負的桐軒與玉蘭一見鍾情,後者得聞竹卿之事,請父親將左口魚撤職,並留桐軒於府中教導其弟宋文敏。

三、定情 - 玉蘭到書齋探望文敏,實則欲見心上人。桐軒見到玉蘭即神魂顛倒,著文敏托詞離開,讓二人獨處。剛巧竹卿來探望桐軒,驚見二人苟合,不忿玉蘭「近水樓台先得月」,又剛巧遇上左口魚到相府領取革職文書。左口魚得知二人私情,決定找機會報復玉蘭。

四、離家 - 相國壽辰之日,左口魚到賀並拆穿玉蘭和桐軒苟合之事,相國趕逐桐軒離府,並怒責玉蘭,玉蘭憤而與父親擊掌,離家到教坊找桐軒。

五、棄試 - 文敏見父親為玉蘭出走而傷心,趕到教坊,求桐軒在玉蘭來到之前離開,以免破壞玉蘭父女感情,並以「有師在,弟子難以出頭」為由懇求桐軒不要赴考。桐軒深感文敏之誠,留書而去。玉蘭在相國壽辰當日把所有積蓄贈與桐軒,作為上京赴考的路費,竹卿卻因為被桐軒拒愛而憤而偷走所有積蓄。玉蘭到來不見桐軒,得左口魚收留,暫寄居於胭脂巷口,待桐軒博取功名而回。

六、還巢 - 六年後,桐軒病重兼淪為乞丐,重臨胭脂巷口,玉蘭見愛侶失意,不禁氣結,辱罵桐軒。文敏高中而回,向玉蘭解明一切,玉蘭仍然不信,認為桐軒敗光了自己的積蓄才會如斯潦倒。相國見子高中,囑他不可重認玉蘭,更要玉蘭兌現承諾自毀雙目。竹卿不忍,說出真相,玉蘭方感桐軒情重。玉芙趕到胭脂巷尋找兄長,因玉芙已貴為貴妃,桐軒亦成國舅,相國見桐軒顯貴,遂答允桐軒與玉蘭婚事,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當晚所有演員都表演甚佳。特別欣賞美英姐飾演高傲倔強的玉蘭,她自言「等閒不露齒,無事皺雙眉,如我做人誠拘謹」,從一開始的「面是板做的,心是鐵做的」、「冷艷似冰霜」,到後來含情脈脈、再與父親決絕,都是掌握得恰到好處,與其他演員甚有火花。她苦等六年,變得半瘋半傻,時笑時哭,尾場與左口魚的對手戲頗好看;看見桐軒落拓而回的悲憤也很牽動我,她的唱做和演技都是令我看得最舒服的。另外也想提一下,她當晚第三、四場的裝身很好看!

陳鴻進的左口魚戲份甚重,也演得非常抵死到位。鄭詠梅聲線響亮,我卻一直不喜歡她唱曲時的口形,幸好演竹卿比想像中自然,十足壞女子一名。黎耀威演美英姐的弟弟,甚是合適,頗喜歡第二場訓弟的部份,比梁漢威及王超群的舞台錄像版本生動。

這時候不妨將鳴記版本與任白的電影版、梁王的舞台錄像再加以比較一下。在三個版本之中,可說六柱的角色全也不是好人,在戲曲裡是比較少見的,處處凸顯人性的軟弱醜陋,甚有警世意味。沈桐軒心機甚深,本來對竹卿有意,卻借她為自己搭出裙帶路,事後便說只把竹卿當做徒弟;宋玉蘭經常把聖人古訓掛在口邊,卻與人苟合,發現沈桐軒沒有高中,自己下錯了注便辱罵人(雖然耗費六年青春後發現願望落空確是悲慘,我也深表同情);左口魚更不用說了,但他也不全壞,害了玉蘭之後也收留了她六年,雖終歸是另有所圖,卻起碼六年來沒有強人所難;宋文敏為了自己竟勸老師放棄功名,也不是甚麼善類;宋相國看不起卑微的樂師,更因為面子問題斬斷情絲,最後甚至要女兒自刮雙目,極為無情;竹卿先利用左口魚避過入宮,再因愛成恨害得男女主角很慘。

相比之下,電影版的人物沒那麼壞,玉培沒有示意德珠出去讓他和若梅獨處,若梅雖與他暗訂鴛盟,惟是身猶清白,比較符合她「攻書從來奉聖人」的人物設定,而且兩姊弟的情誼更深厚。德珠只是求玉培離開,並沒有求玉培放棄功名,反而兩師徒一同赴考。另外也沒有雪英偷錢的情節,相國亦沒要求女兒兌現承諾,沒那麼頂癮,不過半日安的演繹始終是很好的。即使是任姐,她演的鄒玉培也沒有沈桐軒的機心的十分之一。

鳴記和梁王版本比較之下,鳴記六柱的合作比較緊密,文武生的脂粉氣也較適合沈這個角色。群姐的演繹比較含蓄,但我卻認為少了一份傲氣和冷艷,訓弟的時候比較和藹,與父親的爭執也太柔弱,和左口魚的火花亦不夠,即使唱做俱佳,演來略為平淡。威伯的造詣我自然是沒有批評空間,但總覺得他不太適合演沈桐軒,反而看他和美英姐演《清官斬節婦》,則效果甚佳。

這台戲還看了《俏潘安》,深深感受到唐氏的編劇技巧高明,《胭脂》雖然不少犯駁位,但每場都有衝突,且人物雖壞性格卻很立體;《俏》則因為是專門寫給女文武生表演,安排雲小顰的自私和任性害得瓊珠很慘,結局未能令人信服,六柱戲份也不平均。

https://m.youtube.com/watch?v=d9tdnkiajaY
任、白 – 枇杷巷口故人來(電影版)

https://m.youtube.com/watch?v=sbIBwNGPYto
梁、王 – 胭脂巷口故人來(舞台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