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穎新粵劇團《三年一哭二郎橋》

「慶穎新粵劇團」於去年成立,以台柱固定、大班為賣點,早前選演過《烽火姻緣》、《紫釵記》、《再世紅梅記》、《柳毅傳書》,今台則有《牡丹 亭驚夢》和《三年一哭二郎橋》,由於後者我從未看過舞台版,亦少有劇團演出,便決定試看這一對頗受追捧的年輕生旦組合。

單張內的字體略嫌太小。

看過此劇的任白電影版,一直也覺得故事讓演員很有發揮空間(有點煽情,哈哈)。這次演出的版本可能經過雛鳳、慶鳳等劇團修改,現時已與原來的劇本大有不同,現先列今次演出的演員角色表及分場如下:

江謝祖 – 譚穎倫

楊春香 – 梁心怡

江耀祖 – 梁煒康

李桐軒 – 吳立熙

張彥修 – 黎耀威

李媚珠 – 林寶珠

江母 – 梁綺蓮

賈華 – 張肇倫

芙蓉 – 周洛童

春鶯 – 李晴茵

白梅 – 鄺純茵

地保、王爺手下 – 朱兆壹

賈父 – 鍾颶文

1. 江母含辛茹苦撫養兩個兒子成人,家雖貧窮,猶幸母慈子孝,大郎、二郎兄弟感情甚篤。江母妹夫和甥女到訪,二郎避而不見。

2. 中秋夜,鄰村春香在二郎橋等候二郎,贈他香囊,共訴心聲,回程時二郎失足墮河,大郎急忙下水挽救,弄得爛面跛手。

3. 六年戰亂令謝祖和春香失散,二郎欲尋春香不獲,春香亦因母病重被桐軒買來嫁予大郎。拜堂之時,春香驚覺大郎殘廢,更驚訝昔日情郎已成其二叔,暗示三更與二郎約會。大郎見二弟與春香眉來眼去,認定春香不是正經人家,囑咐二郎提防。

4. 洞房之夜,春香初時對大郎冷嘲熱諷,其後將他灌醉,乘機與二郎相會。二郎躊躇之下到達新房外,本欲轉身而去,但春香以死相脅。二郎欲交還定情信物並與春香一刀兩斷,春香傷心欲絕。大郎醒來,迷糊間看見二人對話,春香直說二人的關係,並求「大伯爺」成全。大郎決定投軍,留書弟弟,望他與春香結合,但表妹媚珠深慕二郎,把書信燒毀。天明後,桐軒告訴春香其母病危,讓她回家見母,並囑二郎送嫂至十里亭。

5. 二郎送嫂途中,春香數番藉詞親近,到達十里亭後二郎便怱忙回家。誰料賈華一直垂涎春香美色,買通婢女芙蓉得知春香行蹤,在十里亭伺機對春香施襲。春香在情急之下以銀簪刺傷賈華,當場被捕。

6. 公堂之上,主審官正是桐軒門生、二郎義兄彥修。春香為免二郎捲入漩渦,招認傷人,即時被收監。

7. 二郎為救春香,上京尋兄,豈料在途中遇劫致盲。大郎因勤王有功封王,媚珠尋得大郎,著他速救春香。

8. 二郎失明後重歸二郎橋,欲把香囊和玉環埋在橋下。賈華最終不治,春香被判死刑。她以為二郎已死,到二郎橋哭祭,在春鶯的提醒下重會二郎。此時大郎趕至,桐軒亦查明媚珠和芙蓉之事,春香無罪釋放,與二郎共成眷屬。

看電影版時我很受感動,以為舞台版同樣會賺人熱淚,但不知是由於劇情安排和改動,還是演員演繹的問題,我竟覺得有點悶。上半場似乎唱情太多,特別是第二和第四場,生旦對唱有點多,聽得我要放空自己。

劇情改動方面,在第二場二郎拿了一個月餅給春香吃,但據知本來是相反,春香送二郎月餅,二郎不捨得吃,說要拿回家給兄長,這樣便表現出兄弟情深是雙向的,不是單純的哥哥疼弟弟,這樣後來二郎讓愛才更合理。改動不是不可以,但改動後不比原先的好,倒不如不要改。

在洞房一場,感到春香的慘和苦不夠層次,感受不到與二郎相見之前和之後的分別,與大郎的衝突也不夠大,比較平淡。

不過劇本中前後呼應謝祖失明的部分我還是覺得挺有趣的。在第二場,春香擔心二郎一朝得志便見異思遷,說他「眼睛水汪汪,係女仔都鍾意」,二郎為了安慰她,便說「咁我盲咗佢啦!」到了第七場,大郎向表妹說:「佢冇睇到我封信咩?唔通佢盲咗咩?」

譚穎倫飾演二郎,唱做俱佳,但尾場二郎失明,出場時不太像眼盲和飽歷滄桑,也沒有感動到我,而且他的衣服也太光鮮了。或許暗燈上場會更有效果。

梁心怡飾演春香,表情比較單調,感情表達不夠層次,感受不到心境變化,所以看她會有點悶。例如在第二場,春香因二郎遲到而生氣,二郎說 她「怒容滿面,凜若冰霜」 ,但她的樣子卻沒有絲毫怒色,她的戲面真的有很大改善空間。她的音色不錯,但拉腔不夠圓潤,不夠婉轉,缺乏味道和餘韻,就像一味滑溜但沒有豆香的豆腐花,未能令人回味。

梁煒康飾演大郎,比較拘謹,感覺不及他演喜劇般自然,在洞房時得知真相的震驚和矛盾也不足。

吳立熙飾演古板重禮的教書先生李桐軒,以老生應工,唱做都不錯。林寶珠飾演因一己之私而弄出大頭佛的表妹,也算稱職。黎耀威飾演主審官,感覺他有少許不熟曲,但演繹也合分寸。張肇倫飾演色膽包天的賈三郎,可以再放開一點,眉梢眼角再流露多些不軌的企圖,效果會更好。

較有驚喜的是梁綺蓮飾演的江母,慈祥自然,現今的老旦似乎無人能及,也很少看到她有如此多的戲份(差不多整場第一場也有她)。周洛童飾演貪財的芙蓉,戲份雖少卻很做到需要的嘴臉,或許在油麻地新秀計劃沉浸多年真的令她進步很大。

朱兆壹飾演小角色地保和王爺手下,本身除了表情木獨之外沒什麼特別,但在第七場,他對侯爺說「你細佬嚟搵你」,侯爺於是問他「咁我細佬喺邊?」就在這時,朱忘記了台詞,呆了半晌後吐出一句「佢未到」,惹得全場大笑。老實說,這刻便是我全晚最精神的時候。

雖然這晚的唱詞都聽得到九成,但本以為以「大班」自居的劇團在戲院演出會設有字幕(面向觀眾那種),這晚卻沒有。

這次看《三年一哭二郎橋》比想像中沉悶,想來除了是劇本的問題,還可能是演員的演繹不夠深刻,既不夠慘也不夠激,希望日後有機會看其他班底演這套戲,再比較一下。

阮兆輝血汗氍毹七十年(第三炮)

輝哥從藝七十年的第三炮活動有六天七場的演出,這次看了演唱會、《小武專場》和《梟雄虎將美人威》。

演唱會

上半場譚穎倫以凡腔獨唱〈情僧偷到瀟湘館〉,效果不錯。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子見南子〉,第一次聽這曲,曲本身沒有太大驚喜,反倒是輝哥演唱孔子這個角色,唱腔與平日不同,在台下亦頗感受到聖人的氣概和高尚情操。

本身最期待下半場的三位嘉賓和三支曲,豈料下半場的咪架調校得太高,遮住了美英姐和鳳姐兩位花旦的半邊臉,尤其影響坐在首數行的觀眾,而咪架高度不合甚至導致收音也不佳,真是可惜,亦很浪費兩位七情上面的演出。後台的工作人員固有責任,其實演出者本身亦應更自覺。這次不特別想看的看得很清楚,想看的卻看得不清楚,幸好壓軸的〈五郎救弟〉很精彩,為這晚帶來一個圓滿的完結。最近看的數台演出也有這種技術問題導致影響欣賞,真希望不要再遇上。

歡樂的謝幕

《小武專場》

譚穎倫、梁心怡合演〈打洞結拜〉,譚穎倫嗓子和唱功都不俗,關目也夠威武,但梁心怡演被擄被困的趙京娘似乎不夠驚惶,不夠慘。溫玉瑜、吳立熙、吳倩衡合演〈馬福龍賣箭〉,南派武功好看。〈甘露寺〉、〈催歸〉由李龍、阮兆輝、梁心怡、陳鴻進等合演。龍哥演趙子龍,確是忠肝義膽、威風凜凜,值回票價。輝哥飾演貪戀溫柔鄉的劉備也很傳神,哈哈。據說〈催歸〉本有孫尚香的一場歌舞,這晚因時間關係刪去。梁心怡飾演孫尚香竟比趙京娘發揮得好一些。

《梟雄虎將美人威》

當年由麥炳榮、陳錦棠、羅艷卿、任冰兒等開山。第一次看這劇,覺得劇情較牽強,銀屏郡主的人物設定也很可笑,好武擅戰,可惜情心錯付,被感情蒙蔽,容易被人利用、刺激,更是衝動、不智但以為自己很聰明lol黃成彬和梁心怡在第一場比較各有各做,好像未熱身。到了第二場,黃成彬耍槍頗乾淨俐落,在第三場也夠火氣,和輝哥的斬二王也挺可觀。可塑性高的吳立熙前兩晚飾演落拓的馬福龍游刃有餘,這天演西宮國舅這種小角色亦頗為傳神。陳紀婷演細女姐開山的角色謝雙娥,是挑撥離間的奸角,頗多發揮機會,雖不至於令人驚艷,也算稱職。

這劇最好看是第三、四場在金殿反目和斬二王的排場。第五場主要是生旦商討對策推翻暴政、拯救蒼生,但這種唱片曲形式的生旦對唱落在二人手上,有點沉悶。這劇整體都很需要「人包戲」,劇情真的很一般,但總算體驗過,哈哈

 

《六月雪》

第一次看任姐、芳姐名劇《六月雪》的舞台版。從不覺得演芳姐的戲便要唱芳腔才好,所以之前並沒特意看以唱芳腔著稱的老倌演過《六月雪》。

《竇娥冤》的故事原是悲劇收場,竇娥的丈夫早死,竇娥也含冤而死,死前更指天立誓,死後將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霜三尺掩其屍、楚州大旱三年;改編粵劇版《六月雪》則改為竇娥沉冤得雪,更能與大難不死,高中狀元的丈夫團圓,分場如下:

1、 竇娥賣身到蔡家為童養媳,但由於蔡昌宗出外求學六載,二人這回才第一次相見。鄰居張驢兒覬覦竇娥美色,設計在蔡昌宗婚後上京赴考途中害死他。

2、 十繡香囊

3、 竇娥送昌宗上京,張驢兒稱快將下雨,藉機勸竇娥回家,之後讓昌宗在風雨之中過他預先找人做了手腳的橋,昌宗墮河失蹤,張驢兒以為害人奪妻之計得逞。

4、 蔡婆、竇娥以為昌宗墮河身亡,蔡婆不忍竇娥因三日恩情便致一生守寡,想對竇娥百般為難,逼走竇娥,讓她改嫁,豈料竇娥決意不肯,更反見真情。張驢兒見詭計未得逞,暗中在羊肚湯下毒,欲毒死蔡婆霸佔竇娥,不料張驢兒的母親剛巧到蔡家追債,喝下羊肚湯身亡。張驢兒欲賄賂縣官抓蔡婆填命,誰料竇娥願為家姑頂罪。

5、 蔡昌宗大難不死,高中狀元,皇上欲將皇姑許配予他,他不願棄糟糠婉拒配婚。

6、 蔡昌宗衣錦還鄉時遇上刑場六月飛霜,查問之下驚覺待斬犯婦竟是自己的妻子。

7、 三司會審,蔡昌宗的同僚收賄袒護張驢兒,蔡昌宗堅持盤問證人洗脫冤情,正值探花郎與皇姑成婚後前來探望,與竇娥姊弟相認,一家團圓。

粵劇舞台版雖不及元雜劇版激烈,但仍以「官場黑暗,慣以金銀論短長」、「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主題,雖是老生長談卻已足以成就一部好戲。新秀譚穎倫飾蔡昌宗,大審和會審時官威十足,口白雖間有失誤,也算做得出角色的要求,個人認為今次的公堂戲比上次他演《紅菱》和《鳳閣》的難度更高。一直覺得鄭詠梅的文戲不算出色,今次演溫婉賢孝的竇娥算很稱職,只是在刑場時略為平淡,不似是含冤將死的人,沒有很慘情,也沒有很強調「冤」的感覺;反倒是在第四場,竇娥跪在地上說「母死家姑當母認」,蔡婆輕撫竇娥的頭髮說「兒亡媳婦當兒認」,這一部分頗為感人。

個人不算很喜歡〈十繡香囊〉的唱片曲,但現時劇團都為迎合觀眾而把整首二十多分鐘的曲放到舞台,不斷重複希望丈夫早日風雲際遇、勿懷異志,坦然有點悶,加上演出當天,生旦的嗓子都有點過勞,唱〈十繡香囊〉雖仍然應付到,卻不是非常吸引的一折。幸好二人應也有動心思設計走位和動作,配合得不錯。

這次的演出長3小時55分鐘,算是現時比較長的戲。據了解現已刪去第一場交代竇娥賣身和家有弟弟、蔡昌宗救皇姑的情節,也沒有了〈十繡香囊〉中荔香扮羊的伏線。不過,其實如果沒了劇本原來的第一場,索性可刪去竇娥弟弟和皇姑的戲,反正現在舞台版的竇娥入蔡家之後沒有提過自己有弟弟;留些時間讓蔡婆到刑場與竇娥有對手戲可能更好看。

人壽年班劇團《紅菱巧破無頭案》


這戲的電影版我不時也會翻看,一直也想現場看看舞台版如何處理,今次時間和演員陣容都比較合意,終於圓願。

場次紀錄如下:
一、蘇州的秦三峰為了與寡婦楊柳嬌長相廝守,暗中計劃殺死髮妻,將其頭顱砍去埋屍橋畔,再以柳嬌代之,雙雙到杭州開展新生活,並嫁害其小姑蘇玉桂及情郎柳子卿。

二之一、左維明路過附近的驛站酒寮,得知門生柳子卿牽涉命案,心中疑惑。

二之二、左維明在行刑前趕到公堂,向知縣指出疑點重重,惟由於斬刑已判,左維明須以官位作保方能暫緩行刑,並須在十天內破案。

三、左維明在花園內苦思無頭案的疑點,忽然出現鬼魂引他發現樹下的人頭,他再向玉桂問話,對案情真相略有頭緒。

中休

四、秦三峰收到信,著他和夫人回蘇州任職。

五、回到蘇州,楊柳嬌初見左維明,深慕其貌,神魂顛倒。小姑在屏風後認出嫂嫂。

六、左維明順水推舟,引柳嬌拿出繡花鞋對照,亦即聞名不如見面的一折「對花鞋」,文武生和正印花旦擔起整整四十分鐘的唱做。

七、左維明登堂審訊,柳嬌和三峰見罪證確鑿,無從抵賴,終於認罪伏法。三峰輕怨柳嬌遺下花鞋留下線索,好一句「狐狸露尾害豺狼」。

譚穎倫演公堂官生戲非常出色,氣勢十足,看他的眼神已經有「火」,加上悅耳的聲線和唱腔,讓人想起他在今年初的賀歲檔中,曾飾演《鳳閣恩仇未了情》尾場的耶律君雄,該場公堂戲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表演。

王潔清演寡婦柳嬌不錯,演出年輕守寡的寂寞心境。我覺得柳嬌本不是淫蕩的「姣婆」,只是難耐深閨寂寞,更想找到好碼頭泊岸,所以其實這劇並非姣婆遇著脂粉客的故事,至於演柳嬌的演員有否必要整天扭屁股,則可商榷。潔清演這角色,是嬌俏多於姣,甚至帶著幾分可愛,沒有過火,與譚穎倫合作,我覺得效果可能比網上的現場片段中的某些資深演員好。

梁煒康演秦三峰恰到好處,當丑角而不低俗殊不容易,他算是做到了。吳立熙飾子卿,也非常稱職。而林寶珠飾演小姑,在第一、二場的表現令人滿意,但第三場在花園訴出衷情那段過了火,想起大嫂情夫是衙門中人那一刻的反應太誇張,反而引起台下的笑聲,個人認為不太合適。這令我想起現今劇場的常態,部分觀眾或搞演出的人似乎覺得一場演出好看與否,在於是否「看得開心」,那麼進劇場的目的就是要尋歡樂嗎?這樣一來,導致有些演員有時會做些不符合劇情的事或是無故「生鬼」,以搏觀眾一笑。須知道好看的戲不一定看得開心,例如看悲劇雖稱不上開心,但好看的悲劇會讓人很滿足;而看得開心也不一定是因為好看,例如有時候我會因為演員演得過分或捉錯了用神而笑(幸災樂禍,心腸不好,真的不好意思XD),那時確實「看得開心」,但並不代表戲好看。

《紅菱》這戲的確好看,很喜歡當中的人物和劇情,人物既真實,故事也沒有試圖美化人性,期待下次看看其他班底演這劇目。

《萬千星輝百樂門》

今次重演的宣傳單張

首演時的單張

首演時沒空看,但聽聞頗有意思,觀眾也反應不錯,遇上今次的重演便決定一看。

序幕 – 武德鼎在街頭演出,遇到兩位不得志的梨園前輩,感嘆粵劇的觀眾愈來愈少,而且演戲的人不僅未必有出頭之日,也大多不會發大財,所以很多人未能堅持下去。

1、德鼎與師父二人的生活捉襟見肘,患有初期認知障礙的武師父訓示徒兒德鼎要緊守正途,促他到省城找師兄武德書共闖一番事業。

2、德鼎初到省城,便遇到師兄與他兩位因為在戲行難以糊口而轉行的朋友,三人正在花言巧語哄路人買吉祥物和胭脂水粉。德鼎憤憤不平,指責他們忘了理想,揮袖而去,不過這樣一來卻令三人重燃演戲的鬥志,決定與身手不凡的豆腐仔元寶奎組成劇團。五人透過來買胭脂水粉的新進小生高務遠引薦,到粵劇的殿堂級場地百樂門試演。(註:高務遠被女子圍攻之時,借用了《紫釵記》之燈街拾翠的部分片段)

3、百樂門的老闆俊紅塵本是技壓同行的美艷花旦,雖因女性地位低而無法大展拳腳,卻雄心未減,開了百樂門培育新秀,更不時技癢粉墨登場。當天排練《穆桂英》,義子高務遠卻因自恃聲色條件好而疏於練習,氣煞俊紅塵。武家班前來試演,劇目為《武松殺嫂》。俊紅塵認為武德書等人曾離開戲行,決心不夠,便有意為難,要求讓高務遠代演西門慶一角,導致各人的演出也一團糟,有不輕薄的西門慶、死不去的武大郎、找不著的毒藥等等,總之就是試演失敗。

4、師兄弟路經一寺廟,突然想到要寫新劇本,並錯認賊子武思苦為武師父。武思苦貪玩,拿了《武德訓》指導二人寫劇的竅門。

5、俊紅塵和孔巨正煮粥,紅塵埋怨義子不長進,孔巨正以煮粥寄寓欲速則不達,勸紅塵給予兒子空間,讓他自己思考前途,那時他自然會努力。在門外的務遠和紅塵兩人聽後,同時覺悟。

6、師兄弟神/夢遊古代,回到唐朝、元朝、紅船時代看戲曲發展,有觸及伶人地位低、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問題,當中有借用《再世紅梅記》之脫阱救裴中裴禹睡醒後的口白,圖博觀眾一笑。

之前看過吾識大戲的幾套喜劇,情節都夠惹笑,而《百樂門》則除了逗笑之外,更希望帶出一些訊息。但個人覺得所說的道理,例如要不忘初心、尊師重道這些,都是硬生生的套進曲白裡,比較spoon feed。下半場的編劇竅門、戲曲史等元素更有點堆砌的感覺,把不相干的情節串連在一起,有點無厘頭,亦沒有跟主題相扣。此劇的主旨,相信是武師父和德鼎強調的傳承、正道,但故事本身沒有説明這兩樣東西如何重要,只一味的重覆,就連究竟何謂正道也沒有說過 – 堅持演戲便是正道嗎?

本來我以為故事本身可能會說說不承襲傳統、偏離正道的惡果,例如假設戲班為噱頭而只演賣座的喜劇、新劇,不演較沉悶或「不合時宜」的排場戲、例戲,導致傳統失傳,而且題材單一;又例如少演富藝術價值但視覺效果欠奉的悲情爛衫戲,或為吸引觀眾而嘩眾取寵,甚至偏離戲曲本質的種種情況。不過,這些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也明白這些情況比較敏感,若製作上真的觸及或許會惹來一些人的不滿。

另外也有一些令人不明所以的設定,亦是無助表達主題的:

⁃ 安排萬曼妮把潘金蓮演得太賢良,要俊紅塵指正,有何用意呢?試演失敗,是俊紅塵故意刁難,與武家班是否遵循正道無關。這段雖是笑料十足,看後卻想不到實際作用。

⁃ 在廟的一場,師兄弟無端想到要寫新劇,非常突兀,試演失敗的原因根本與劇本無關呀。而且安排思苦說一大堆編劇的注意事項,有何目的呢?所謂的「正道」就是守這些表面的規則嗎?

建議:

⁃ 煮粥那場不必要,感覺上這場只是結束了上一場師兄弟二人寫劇本的劇情而不再作交代。而且務遠覺不覺悟其實並不重要。

⁃ 高務遠疏於練功,其實可說說他的心態,又或反映出什麼現象。

⁃ 尾場有點長,也有想過其實那三段戲是不是不是夢境,而是上演師兄弟二人撰寫的新戲《萬千星輝百樂門》。不過不論怎樣,感覺上結尾還是不太像一個總結。

整體來說,這個班底是有相當實力的,各人的表現也好,音樂編排用心,但因為之前聽到的評價都不錯,親身看了反覺得有些位不夠到肉,雖是借角色的口說出了部分現況和辛酸,卻因為劇情較為鬆散薄弱而且失焦,沒有太多引人深思的空間。

《清風亭》

聽聞不少劇種都搬演過這個故事,但由於我只看過粵劇的版本今次就只能集中說說這個版本了。

初演時沒留意所以錯過了,知道重演便很想看!故事的確吸引,反映了不少中國傳統價值觀和道德價值 養兒防老、擔幡買水後香燈、光耀門楣、惡有(可惜善無善報),有人稱之為世劇,但我覺得其實此劇的主題是情  夫妻情、母子情、父子情思念之情、惻隱之情、唏噓之情、逆子的負義忘情、冷酷自私無情。各種情之中,又以張元秀夫婦二人相濡以沫、細水長流情最感動我。比俊男美女那些一見鍾情、傾慕對方才貌的愛情(畢竟現實中不是人人都是俊男美女,學富五車,才子佳人的故事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只有羨慕的份,但夫妻互相扶持,對話和言行處處表現出情趣和默契,則相信多人體會到)。而在〈念子〉一段裡,二人為了當年兒子離開到底是誰造成一事,多年來有解不開的心結,到了十年之後終於說出來,互相怪責這一幕我也認為真實得不得了(從日常觀察所得,夫妻就是喜歡互相推卸責任的XD)。而且,二人有心開打,卻無力交鋒,勉強舉捧又老眼昏花打不中對方,累得決定停戰,互相依凭這一部份非常觸動我

戲中的大反派無疑是眼中只有富貴榮華繼保,但其實其生母不是甚麼好人,被迫捨棄親兒確是悲慘,不過她先是利用張氏夫婦的同情心讓他們養大自己的孩子,十二年後再利用張元秀的惻隱和愛子之心要求他還子,說甚麼誰不知白髮蒼蒼明恩怨一小錠金銀彌補到甚麼呢,實在可恨。

音樂方面特別欣賞曲牌運用得宜,例如拾子林鬼別<>泉映月等,非常切合劇情氣氛,再配合到位的,絕無為唱而唱感。

另外,這次製作排練充足、各柱戲份平均,處處顯示考慮周詳除了劇本寫得好,想必導演功不可沒。演員很多動作都極細緻,例如還子時張元秀頭慢慢近兒子,不對望,在生母說話時又故意多次搭著兒子的宣示主權〈念子〉在母親墳奠酒這些細節一絲不苟〈罪子〉中,夫妻輪流駡子,走位安排見心思。可能因為有導演,部分場次的完場畫面都很有感染力,感覺跟看慣的粵劇不同,例如〈念子〉,二人路口往京師的方向兩次喊三聲,以他們不甘和痛心的畫面作結〈逆子〉一場周氏被親生兒子毒啞恐萬分的樣子結束,這些都令人印象深刻。劇本唯一美中不足的,想是〈訓子〉一幕,以交代劇情和發揮過渡作用為主,這段本身沒甚麼

演員方面,這個配搭或許是演此劇的完美陣容。各人的感都很細膩,而黎耀威的也似乎特意研究過,整體來說演老生比去年演官門家事進步多了(當然可能也因為今次的角色較有發揮)

這晚的場刊連排版也心思,從頭到尾都是充滿誠意精品,現在只能期待同是粵劇場製作的覆水難收會四度重演。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一樓風雪夜歸人》

去年九月看過為鳴記改編的《風雪情緣》,今次試試看原來的版本,也再繼續肆口狂言一番。先更正一下,在去年寫的文章中,誤以為三女共侍一夫的結局是原來的版本,其實今次這個才是。第二次看這個故事,還是覺得很重口味,但已沒去年看的時候覺得那麼難受。

故事情節其實挺刺激的,人物性情也夠真,有時候甚至真得讓人譁然,例如楚雲在第一場便勸孟瑜轉愛自己這個「開眼人」,放棄失明的仲芳,毫不掩飾;孟瑜和仲芳在叔亮接到軍令後便肆無忌憚,情不自禁,聞得兄長歸家又嚇得半死;仲芳在得知孟瑜的婚訊後急欲歸家阻止,卻被丈夫嚴令只有在他死後,她才可離開,她竟然說一句「我點知你幾時死」,這齣戲所表現的人性真的可笑。

最喜歡第四場,安排仲芳裝模作樣、砌詞抵賴,令楚雲於心不忍答應相助、再企圖把責任推在大少及四少身上的情節其實挺有心思;而叔亮傷殘歸家本已難受,加上對妻子和弟弟尚未釋疑卻又要裝作無事,這部分的內心戲也好看。(但去年看美英姐演這麼無賴的角色,反而覺得很難接受哈哈,可能她演得太入戲了)

也簡略說說情節與鳴記的有何大不同。原版有交代為何仲芳會叫孟瑜作萍郎,也有為叔亮後來變殘廢作鋪墊。鳴記的生旦唱段比較多,在第一、三、六場均有主題曲貫穿,是生旦的「情歌」,讓我不期然想起「大師級」的《聊齋驚夢》,生旦也是有一首「情歌」。另外,鳴記版本的楚雲對四少並無愛意,所以郡主這個障礙除去之後,又得到叔亮成全,男女主角便可以雙宿雙棲了,沒有二女共侍一夫。個人比較喜歡鳴記的結局,總覺得郡主、秦桐、叔亮三人全都死掉有點兒戲,改為生旦對唱、配合風雪漫天的畫面,似乎比較適合現代觀眾的口味,不過當然也視乎演員的表達方式,今次的表達還好,只是個人認為叔亮死得太枉了。

演員表現方面,我對男女主角不抱甚麼期望,結果覺得文華在第三場算是掌握得挺好,沒有過火的表現,只是個人不喜歡她的唱腔、聲線和口形。芳映雪不過不失,但最大的短處是唱曲是沒甚麼感情,不論甚麼心境也是同一唱法、拉腔,甚是平淡,甚至讓人感到這個人物沒有靈魂。黃寶萱演楚雲,唱演做都是當晚眾演員中最流暢自然的一位,非常把握到角色的神髓,演得夠放之餘又有分寸,讓人期待下一次看她的演出。譚穎倫的叔亮也很不錯,尤其是第四、五場,被背叛的傷心、失望和壯志消沉都表達得恰到好處,若有更多唱段更好。

如果演得有分寸的話,這劇也不至於難看的。有藝術總監的指導,新秀在演方面也大概不會出大事。這劇有時候甚至是讓人覺得很可笑,例如仲芳在尾場說自己玉潔冰清、不是出牆紅杏。可能她認為因為自己從來沒有喜歡過叔亮,所以精神上不算出軌吧哈哈。

《茶館劇場》

事緣是前年在網上看到《茶館劇場試演》的片段,覺得茶館內氣氛頗佳,而重現一邊看戲,一邊喝茶吃點心的意念也相當值得支持,故一直也想親身感受一下。今次正式公演,節目編排與上次的試演大致相同,先有南音,再有牌子演奏、古腔演唱、音樂聯奏和粵劇文武場折子戲,整體演出時間就比試演版長十五分鐘。

因為出現小意外耽擱了時間,三點零五分到場,已經要等第一段南音唱畢之後才能進場了。第二段是有牌子演奏《得勝令》,熟悉中樂的同行友人大讚,不過我這個中樂門外漢也沒甚麼資格評論。

然後是古腔演唱《高平關取級》選段,第一場唱南音的黃可柔再度登場,聽得出她很努力唱出有氣勢的大喉,以女生來說算是很不錯了;她也配合了關目、做手、台步和身段,包括騎馬、撫鬚(?)等,但沒有化妝和穿戲服表演台步和身段,個人認為有點奇怪。

中休前的最後一個節目是折子戲《劍合釵圓》,擔演的是譚穎倫和陳禧瑜。譚穎倫演書生我好像是第一次看,感覺他演李益這種文質彬彬的角色不夠爽,有點拖拉的感覺,上次看他演曹丕,不論是唱腔還是感情都比較合適。另外,陳禧瑜的子喉聲線不太突出,聽起來也缺乏厚度,加上高低起伏和輕重也未能掌握自如以配合感情的收放,所以在這種唱情的折子戲中,表現稍遜。我斗膽猜想,選這段戲的原因部分是因為人物和佈景簡單,而且長度適中吧。不過《劍合釵圓》始終是難度比較高的戲,感情太複雜,若是演一些生旦相遇的選段可能比較容易掌握。

休息過後,是《鳥投林》、《走馬》、《旱天雷》的音樂聯奏。我認為音樂編排得好,音樂領導李迪倫以高胡模仿雀鳥更是活靈活現。之後encore的《賽馬》也同樣令人驚喜,仿彿駿馬就在耳邊馳騁。

最後環節是武場折子戲《狄青與雙陽公主之追夫》,武術動作的設計和編排都不俗,兩位演員也純熟有默契,非常流暢,賞心悅目,排練指導應記一功。對於門外漢來說,也輕易可見演雙陽公主的梁非同武功底子紮實,動作和台步也靈活俐落,且腰肢甚軟,多個動作(例如「搶背」,希望我沒記錯名稱)也做得好看;若要說不足之處,便是唱功可以更上一層樓,不過個人覺得她的聲底和聲線運用都比陳禧瑜好,聽上去挺舒服的。而狄青袁善婷的武打動作也稱職,可惜她的唱腔不是我那杯茶。

這次的新秀演出水平比試演的高,而且整體而言的感覺很chill,配合適當的導賞,是初次接觸戲曲人士的好開始,至少一洗粵劇就是化濃妝的人在「咿咿呀呀」的固有觀念。

若論改善之處,不得不提主辦機構應該在賣門票的時候便公開每場演員的名單,而不是後來才在網上公布,讓人有扭蛋碰運氣的感覺。另外,食物質素還得提升一下。四種點心之中,以叉燒酥最好吃,杏仁酥偏軟,香菇蟹肉春卷過於油膩(冷也不要緊,又冷又油才讓人失望),蓮子棗皇糕則不夠新鮮軟糯;普洱茶在杯裏很容易放涼,若有茶壺會更好。這樣批評好像吹毛求疵,但既以茶館作招徠,就應當提供更好的點心,連中休在內九十分鐘的演出,正價門票索價三百多元,總會有點期望的。

 

註:回家後在網上聽《高平關取級》,竟是非常入腦,越聽越喜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AI7anXODw

高平關取級 – 任劍輝、梁醒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42sewTnzaE

高平關取級- 李龍、阮兆輝(2003年現場錄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