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禪僧》

先要多謝朋友邀請,我才有機會看這套「佛典粵劇」。這場演出不設售票,據說網上登記很快就額滿了。

編劇:溫玉瑜

羅家英 – 六祖惠能大師

王超群 – 秀娟

呂洪廣 – 五祖弘忍大師

溫玉瑜 – 張日用、印宗法師

高麗 – 惠能母親

洪海 – 五祖弟子惠明

王志良 – 陳飛

柳御風 – 大師兄神秀

張肇倫 – 錢員外

吳國華 – 安掌櫃、山賊洪一虎

劍麟 – 惠能父親、獵人村村長

溫子雄、黃可柔 – 五祖弟子

千言 – 高僧

此劇人物不少,敘事頗為流暢,一眾演員戲份平均,各人均有發揮,一眾老倌也悉力以赴,反倒是羅生門下的年輕一輩如王志良、柳御風、黃可柔比較多錯漏。

最驚喜的是呂洪廣和高麗的戲份均比想像中多,先是廣叔有不少唱段,甚至有兩場間場的南音,更可欣賞他撐船的功架,他演這名老僧的角色很有說服力。劇情說到五祖送惠能過江後,同行的朋友正說廣叔這晚應該不會再出來了,一秒之後就聽到他唱的南音,回想也覺好笑,但確實聽得舒服。麗姐飾演五祖的母親,這個角色頗適合她,唱段也多,計有紅燭淚、教子腔、四季相思等。群姐飾演秀娟,雖名為正印花旦,但戲份不多,差不多在演出的最後一小時才出場,不過唱做都算有發揮空間。

羅家英飾演六祖惠能,演繹方式一貫地浮誇,唱各種古腔和大調都勉強而且不好聽,特別是其震音拉腔,聽得我「起雞皮」。實在不明白為甚麼他每次出場都得到觀眾的熱烈掌聲歡迎。

劇中有引用名句、經文和小故事,但似乎都點到即止,不加以解釋,似乎達不到弘揚佛法的目的。或許苑方應該更高程度地參與劇本創作,確保能讓人明白佛理內的涵義,而且表達正確,若不能在劇中就每句解釋,也可在場刊加入文字解說。

以一套粵劇來說,這晚也不是不好看,《南粵禪僧》與李大師的作品同是以佛理為主題,雖然前者的曲詞和劇情順暢得多,看起來很舒服,但稱之為「佛典粵劇」,則讓人對內含的資訊期望比較大,以為會得到更豐富的佛理知識。另外,根據網上資料,似乎確有六祖寄居獵戶的說法,但個人猜想秀娟、陳飛的部分都是虛構的,而且情節有點過於輕鬆搞笑,令這套「佛典粵劇」較為通俗。

這晚另一弊病,是排練不足,台前與幕後人員的協調不佳,導致蝦碌情況不少,例如劇情講述弘忍在一晚之間向惠能傳授《金剛經》的要義,估計背景應播出僧人唸經的聲音,配合演員的做手,但當時兩人坐下之後隔了大概一分鐘才播唸經的聲帶,其間兩人只好乾坐,全場一片死寂。

在眾多宗教信仰之中,我對佛教算是最不抗拒了解,而且佛教元素和粵劇的結合似乎也比福音粵劇沒有違和感,希望下次再有機會欣賞這類型的作品。

《六月雪》

第一次看任姐、芳姐名劇《六月雪》的舞台版。從不覺得演芳姐的戲便要唱芳腔才好,所以之前並沒特意看以唱芳腔著稱的老倌演過《六月雪》。

《竇娥冤》的故事原是悲劇收場,竇娥的丈夫早死,竇娥也含冤而死,死前更指天立誓,死後將血濺白練而血不沾地、六月飛霜三尺掩其屍、楚州大旱三年;改編粵劇版《六月雪》則改為竇娥沉冤得雪,更能與大難不死,高中狀元的丈夫團圓,分場如下:

1、 竇娥賣身到蔡家為童養媳,但由於蔡昌宗出外求學六載,二人這回才第一次相見。鄰居張驢兒覬覦竇娥美色,設計在蔡昌宗婚後上京赴考途中害死他。

2、 十繡香囊

3、 竇娥送昌宗上京,張驢兒稱快將下雨,藉機勸竇娥回家,之後讓昌宗在風雨之中過他預先找人做了手腳的橋,昌宗墮河失蹤,張驢兒以為害人奪妻之計得逞。

4、 蔡婆、竇娥以為昌宗墮河身亡,蔡婆不忍竇娥因三日恩情便致一生守寡,想對竇娥百般為難,逼走竇娥,讓她改嫁,豈料竇娥決意不肯,更反見真情。張驢兒見詭計未得逞,暗中在羊肚湯下毒,欲毒死蔡婆霸佔竇娥,不料張驢兒的母親剛巧到蔡家追債,喝下羊肚湯身亡。張驢兒欲賄賂縣官抓蔡婆填命,誰料竇娥願為家姑頂罪。

5、 蔡昌宗大難不死,高中狀元,皇上欲將皇姑許配予他,他不願棄糟糠婉拒配婚。

6、 蔡昌宗衣錦還鄉時遇上刑場六月飛霜,查問之下驚覺待斬犯婦竟是自己的妻子。

7、 三司會審,蔡昌宗的同僚收賄袒護張驢兒,蔡昌宗堅持盤問證人洗脫冤情,正值探花郎與皇姑成婚後前來探望,與竇娥姊弟相認,一家團圓。

粵劇舞台版雖不及元雜劇版激烈,但仍以「官場黑暗,慣以金銀論短長」、「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主題,雖是老生長談卻已足以成就一部好戲。新秀譚穎倫飾蔡昌宗,大審和會審時官威十足,口白雖間有失誤,也算做得出角色的要求,個人認為今次的公堂戲比上次他演《紅菱》和《鳳閣》的難度更高。一直覺得鄭詠梅的文戲不算出色,今次演溫婉賢孝的竇娥算很稱職,只是在刑場時略為平淡,不似是含冤將死的人,沒有很慘情,也沒有很強調「冤」的感覺;反倒是在第四場,竇娥跪在地上說「母死家姑當母認」,蔡婆輕撫竇娥的頭髮說「兒亡媳婦當兒認」,這一部分頗為感人。

個人不算很喜歡〈十繡香囊〉的唱片曲,但現時劇團都為迎合觀眾而把整首二十多分鐘的曲放到舞台,不斷重複希望丈夫早日風雲際遇、勿懷異志,坦然有點悶,加上演出當天,生旦的嗓子都有點過勞,唱〈十繡香囊〉雖仍然應付到,卻不是非常吸引的一折。幸好二人應也有動心思設計走位和動作,配合得不錯。

這次的演出長3小時55分鐘,算是現時比較長的戲。據了解現已刪去第一場交代竇娥賣身和家有弟弟、蔡昌宗救皇姑的情節,也沒有了〈十繡香囊〉中荔香扮羊的伏線。不過,其實如果沒了劇本原來的第一場,索性可刪去竇娥弟弟和皇姑的戲,反正現在舞台版的竇娥入蔡家之後沒有提過自己有弟弟;留些時間讓蔡婆到刑場與竇娥有對手戲可能更好看。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大鬧廣昌隆》

昨天去了看八和的粵劇新秀演出《大鬧廣昌隆》。演員全是陌生的面孔,一開始是因為故事有趣才選看的。故事敘述青樓女子廖小喬被人騙財騙色,自盡後卻冤魂不散,留在旅館,得到投棧的好心人劉君獻見義勇為,助她報仇。

情節大致就是這樣,而且佈景、道具、人物、戲服都極簡單,男主角甚至全程不用換衣服。我想談的反而是劇情的表達方式。在女鬼小喬向君獻訴說冤情時,曾經運用戲曲中較少見的插敘法。當時移形換影,小喬以替身背向觀眾,相信是到台後換衣服,準備加插當日小喬被騙的情景;而小喬收到絕情書,被迫至窮途末路的一節也是以插敘表達。這個安排很有新鮮感,比單靠女鬼敘述來得直接有力,甚至有電影感,相信經過此劇的編劇兼藝術總監輝哥(阮兆輝)精心安排。不過,小喬的替身背向觀眾的時間頗長,大概也有兩三分鐘。也許這方面可以稍為改善一下,插敘情節的開首安排其他角色先出場,讓小喬趁機回後台更衣,乾脆不用替身了,只熄燈變景便可。當然了,行外人的我只能說出想法,是否可行也不得而知。

另一點想說的,是此劇的教化意味。故事結局是負心人被女鬼索命,惡有惡報。雖然我看到她把人勒死時,感覺像濫用私刑多一點,但這其實跟《再世紅梅記》很相似,在世時對惡人無可奈何,死後卻反而可以借助冥間的力量或不死之身(《大鬧》中的判官冒險到陽間幫助小喬),為自己雪恨。劇中主角不是才子才女,故曲詞不算典雅,典故也不多,反倒是關於陰間、神靈的詞語較多,例如君獻要向判官求得「三筊」,廟祝才肯寫下路票(現在才知廟祝的職責也包括這個,以及路票的作用),還有甚麼「奈何橋」、「鬼上身」的程序等等,現代人可能覺得是迷信之說,但我一直都覺得道教、佛教關於死後世界的描述非常引人入勝。

這劇長約兩小時二十分鐘,相信這個長度對新秀來說該比較容易掌握,各主要演員都表演不錯。吳立熙演男主角劉君獻,不是氣宇軒昂的才子,而是宅心仁厚的小販,極之入戲,被鬼嚇壞那一段逗得觀眾大笑,富同情心和正氣凜然的形象也塑造得很好,惟是不穿高靴的話,跟花旦梁心怡同台就略為「的骰」。身高身材不易改變,但小武出身的吳立熙唱腔卻非常不錯,很適合演這個小販,唱得也很像輝哥!並非說模仿前輩就等於好,但初學者確需要先有學習對象才能慢慢建立自己的唱腔,學得像也算是成功的第一步。梁心怡原來曾向尹飛燕、林錦堂學習唱腔,難怪唱功尚算不錯,咬字清晰,我事前不知曲詞,且沒有字幕也能聽到九成。不過仍有部分高音位尖得聽不到唱詞,聲線也未夠感染力,獨唱一大段曲的時候我會走了神(感染力這回事很主觀,但其實有時也令人有點氣餒,皆因年輕力壯的未必有足夠閱歷和感情,二三十年後功力足夠時卻又開始年老氣弱了)。另外,演判官的丑生劍麟氣勢十足,咬字卻有時不大清楚,特別是甫出場那一段自我介紹,差不多有一半聽不明白。演負心漢的文華唱腔奇似龍劍笙,未知二人有否淵源。

總括來說,今次的表演各方面也不俗,只是沒有上次看《三夕》的驚艷感覺,除了與演員的功力和魅力有關,劇本的發揮空間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中場休息時,我翻看場刊中今次演期的演員名單,看見一些熟悉的名字,不禁納悶「新秀」的定義:出道十多年,也能算是新秀嗎?也許這是粵劇界的常態……反正從藝十年大多也火候未足?加入「新秀」行列,是讓觀眾把演出水平的期望降低嗎?也許我是過於陰謀論了……仍是希望將來能多看到如輝哥所說,有任白、聲哥巨星風範的梨園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