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樂苑《胭脂巷口故人來》

數年前看過藍天佑、鄭雅琪演《九天玄女》,覺得二人演任白的才子佳人戲總是不太自然,不過今次二人選演我喜歡的《胭脂巷口故人來》,而且其他選角也不差,就姑且進場看看他們演得如何。

這次的版本與之前看過的數個版本相比,當中有所刪減,也有部分回復泥印本的曲白,現先列出角色分配,再談談對每一場的感受:

沈桐軒 – 藍天佑

宋玉蘭 – 鄭雅琪

左口魚 – 梁煒康

宋仲文 – 吳立熙

顧竹卿 – 王潔清

宋文敏 – 詹浩鋒

沈玉芙 – 李晴茵

沈仕和 – 朱兆壹

春鶯 – 何珈誼

珍珠 – 莫心兒

和興太監 – 吳國華

家丁 – 張肇倫

第一場

個人認為桐軒和竹卿步進樂苑時不夠親暱,不足以引起左口魚的妒意。另外,刪減了竹卿為怕被獻入宮而向左總管「賣生藕」並假意答應婚事、其後反悔的部分,也解釋不到為何左總管生氣得要毒打竹卿。梁煒康飾演左口魚,打竹卿時也不夠惡和狠,不夠壞。藍天佑飾演的沈桐軒聽到左口魚要把妹妹獻入宮、看到妹妹跪在地上表明不願意的時候亦太冷靜,似乎不太緊張妹妹。所以這第一場戲因為各人不夠「肉緊」而略嫌平淡,刪減竹卿向左總管獻殷勤亦令竹卿少了發揮機會。

第二場

看到五小姐出場時已感到失望,她說自己「等閒不露齒,無事皺雙眉,如我做人誠拘謹」,但出場時卻面帶微笑,完全沒有「係人都膽震」、「心係鐵造,面口板造」的感覺,對著春鶯很友善,訓弟也不夠惡,就是一個普通的千金小姐,掌握不到五小姐的性格特點。五小姐自恃「品德文思並古人」,自負得來又整天將古訓掛在口邊,但面對文采風流的桐軒不禁折服,所以心內喜歡又要掩飾,鄭雅琪的演繹卻很平淡,做不到遇到桐軒前後的對比,更做不到「春風搖動小芳心」的感覺。

桐軒初進相府賣弄唇槍舌劍,仍然太冷靜了。生旦對唱則採用了泥印原來的版本,是一次新體驗,不過聽慣了舞台採用電影版的小曲,反倒喜歡這段小曲的唱詞和節奏。左口魚被相爺審問,覺得他的嘴臉仍是不夠壞。竹卿的表現則比想像中好,與五小姐的對答、看見桐軒被看中而吃醋的反應都做得不錯。

詹浩鋒飾演無心向學的六少夠佻皮和討好,但可能因為燈光問題,面上的妝容和頸的顏色有點不協調。吳立熙飾演相爺,頗為自然和穩重,但稍欠威嚴。

第三場

這場書房會是生旦表現最好的一場,鄭有嘗試做少女懷春、吉士誘之的情態,抵受不住愛情魔力。藍飾演不敢示愛的桐軒,提到外面有噪音,隨即發現是自己的心跳聲,再摸摸自己發熱的臉,相信這是他自己加的介口,但這樣顯得桐軒太青澀了,桐軒明顯就是很世故的人,純粹無膽向五小姐表白。生旦對唱後共進西廂的身段合拍好看,相信有參考網上梁漢威、王超群的演出片段。另一方面,詹飾演的敏兒也算稱職,但之前看過黎耀威在鳴芝聲演出的版本,明顯黎比較熟練,和桐軒也比較有火花。

 

第四場

左口魚趁相爺壽辰上門「抽秤」,導致家醜外揚,略嫌相爺在這場不夠勢利和面目無光,叫玉蘭「傻女」、「諗清楚」也過於溫和,記得之前看過的版本都是罵她「畜生」、「衰女」,既然相爺說女兒「淫娃蕩性」、「瘋癲任性」,自然應該叫「衰女」吧。左口魚在這場的嘴臉終於夠壞了,為報私仇學五小姐的口吻,說她「喊緊都發得惡」,可惜鄭演繹的五小姐沒有發惡,亦沒有五小姐應有的傲氣、死不認錯的感覺,甚至說「唔好怪我又試發火」時也沒有發火,離開相府時只有傷心而沒有氣勢。父女擊掌後,文敏趕左口魚離開時罵他「冚家剷」,左口魚說他比其姐還惡,的確是,因為這個五小姐沒有發惡,哈哈。順帶一提,之前看過的版本在擊掌前花旦會有一段水波浪,這晚則沒有,翻看劇本原來也是沒有提水波浪的,這個介口不知何時開始加入。

另外,有觀眾認為不應說「冚家剷」這句粗俗的說話,但其實是編劇唐滌生的泥印本內原有的對白,這樣寫自有其原因。左口魚害得最疼自己的五家姐和父親決絕,弄致家庭垂敗,拿左口魚出氣也很合理,而且這劇也是諷刺相爺和五小姐道貌岸然,這個家庭不如外表般堂皇,六少憤怒之下說粗俗一點的說話也是正常的。所以我不是贊成說粗口,但在戲裡說可算是劇情需要,戲劇不是教育電視節目,本來就會有不適當行為,況且「冚家剷」這句話雖然粗鄙但不算意識不良,個人認為不需太大反應。若論意識不良,左口魚在尾場說等了五小姐六年,即興說「六年喎,男人……梗係要……」,加上他的語氣和表情,性暗示相當明顯,意識遠比純粹形式粗鄙的「冚家剷」更不雅。

第五場

保留了竹卿說桐軒從前夜夜教琵琶、輕偎粉面、說她有撩人媚態,絕不是只有師生之情,可惜刪去了桐軒說「不愛沉香愛爛柴」,而且竹卿也不夠憤怒,桐軒的反應也過於平淡。

第六場

珍珠這個角色雖由四幫花旦擔當,但戲份不比三幫的玉芙少,唱段更比玉芙長,可惜這晚飾演珍珠的演員唱歌、做手和關目不協調,有點看兒童粵劇的感覺,小朋友一邊唱,一邊做老師教的動作,但不是在演戲。看得出她這晚亦很緊張,忘記唱詞時竟轉頭窺望面向觀眾的字幕。

在主題曲的部分,感到鄭雅琪的唱腔有進步,不像從前那麼刺耳,但對於五小姐 的精神狀態她就不太掌握到。一個昨夜經歷過「狂哭一番、狂祝一番」、哭笑原常慣,苦候情人六年的人怎會這麼清醒和正常呢?半悲半恨,心中怨、恨、愛、願的複雜心情她也拿捏不到了。另一方面,六年乾等令五小姐有所感悟:人生最苦是離情,相思最苦為夢寐,嘆夢中容易過,醒後最為難。這時的五小姐應比較多愁善感、精神恍惚,甚至有些神經質,因為等候時間越長,她的期望越大,賭注亦越大,但明顯這晚五小姐的唱做都表達不到這些層次,沒有使人投入。

 

藍飾演桐軒,看得出他有用心設計台步和身段,以顯示桐軒病得站也站不穩,但他整個人其實非常精神,沒有頹喪的感覺,唱腔也很高昂,而這時候的桐軒應該覺得命運弄人,唱腔也應表現滄桑無奈。至於唱到最後他大力地推木頭車跑圈,再突然剎停,我則看不明白,桐軒不是病得拿掃把也無力嗎?用力跑是為了離開胭脂巷?

桐軒昏倒後,五小姐出來巷口,看到有乞丐躺在木頭車旁,打量他時說的一番說話沒有書卷味,亦沒有音樂襯底,似乎整個畫面缺乏應有的感覺。五小姐發現桐軒淪為乞丐,雖然聲聲「賤骨頭」、「窮酸賤種」,但演來遠遠不夠傷心失望,不夠爆發力,不夠瘋癲,尤其是說到「乜嘢面都比你丟清晒喇!」這句,絕對沒有表現五小姐的怨恨心情和顧面子的性格。

李晴茵飾演獲封為貴妃的沈玉芙,說話略嫌過急,若放慢一些可能會比較清楚和有助掌握節奏。她有嘗試與桐軒交流,但桐軒只顧拖著剛剛掌摑他的玉蘭,就沒有理六年沒見的親妹妹了。

藍天佑和鄭雅琪從初為觀眾認識,到加入八和新秀系列、青苗劇團,至今另起爐灶,十多年來已累積到一群粉絲,但個人認為他們演繹方面還是遠遠不夠深刻,在了解角色和呈現人物性格方面還須多下功夫,如果希望藝術更上層樓,還是應多看前輩演出。

東華三院慈善粵劇晚會2024《錦繡圖》、《牡丹亭驚夢》

首晚的《錦繡圖》是黎耀威的作品,記得第一次看這劇的時候印象不算很好,因為覺得比較冗長,也認為過早揭曉二幫和小生的身份,浪費了埋下的種種伏線。今次再看,摒除了對情節的執着,反倒慶幸有讓各柱發揮所長的機會,擅唱的盡情唱;能歌善舞的跳個夠本,跳兩次舞彈三次琴,讓人一飽眼福,其餘四柱的角色亦是度身訂造,放眼現今的戲行相信由其他人來演也不會做到這晚和諧的效果。

這次再看也更留意新劇中參考《蝶影紅梨記》、《胭脂巷口故人來》、《雷鳴金鼓戰笳聲》、《月老笑狂生》這些經典劇目的部分。集合各方面的因素,《錦繡圖》或許是黎耀威為鳴記編寫的新劇之中最好的一齣?

第二晚的《牡丹亭驚夢》也保持一貫水準,一眾演員的狀態都很不錯,美中不足的是看慈善演出總是坐在比較後的位置,有些細節可能會看漏了。

新光戲院將於明年拆卸,所以今年應該是最後一年在這裏看戲了。將來的人和事都無法預料,身為觀眾的亦處於很被動的位置,只能把握每次進場的機會。這年除了是東華最後一年在新光舉辦粵劇晚會,亦適逢東華與鳴記合作三十周年,場刊特別列出歷來的演出海報,今年所演劇目的劇照也特別多,非常有紀念價值,值得一讚。另外,一向對紀念品不熱衷的我竟也買了一套刻有台柱肖像的紀念餐具,哈哈。人越大越老土,「蘇州過後冇艇搭」,把握現在真的非常重要,直覺想做的便去做了。

中國戲曲節2024《大鼻子情聖》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以新編粵劇《大鼻子情聖》打開序幕。《大鼻子情聖》是法國的經典舞台劇目,數年前香港藝術節曾邀請英國的劇團來港上演此劇,當年我亦有買票,想開開眼界,可惜演出最終因為疫情嚴峻而告吹,所以這次一看到劇目便有興趣,而且對這個粵劇版本也頗為期待。

第一次現場看汪明荃演粵劇,一如想像,唱是她的弱點,或許因為本身聲線的限制,震音實在太多,而且以我一個不懂音樂的行外人來說,也聽得出她的音準、拍子有問題,不時「撞板」和「入錯位」。另外,相信現場應有面向演員的字幕機,但汪阿姐也甩漏甚多,實在很難為她找到藉口開脫。她的做功亦比想像中差,手眼身法步都不太合格,當然部分原因是她已經年紀不小,而且不是從小學起,更不是專研粵劇,所以台步遠不夠輕盈,沒有花旦必須具備的步法,也沒有青春女子的柔美和嬌媚,更感受不到她飾演的角色有郡主的尊榮。還有很重要的是,她的動作非常生硬,而且她的動作與唱詞的配合不太和諧,只是知道唱詞要配合某些動作,於是很有意識地做出來,但感覺不是由情感帶動和由心而發的動作。

另外,她這天的戲服款式穿得她比較臃腫,有點「論盡」,更顯老態。汪明荃擔任八和會館主席多年,對粵劇的貢獻毋庸置疑,但她粉墨登場的話,也只能當作外行人演粵劇來看待,總是欠了些東西。

另一位主演羅家英因為始終是演粵劇出身,音準比汪明荃好(但震音太多,也不好聽),演出也比較自在(但演繹方法似乎不是全部恰當) 。他在演後座談會提到以「文武丑生」的演出風格來演這個大鼻子朱不凡的角色,所以會有點詼諧滑稽的表現。在表妹替他包紮傷口時,大鼻子便暗爽地說了一句「正斗!」,不過老實說,他當時的語氣和表情給我的感覺倒是猥瑣多於詼諧。

新劍郎飾演外表英俊卻不擅表達的朱翊豪,唱做均令人看得舒服。近年已較少見他在台上演出了。

呂洪廣飾演統領,戲份不算太多,但一如以往每次出台都予人定海神針的感覺,即使面對對手的浮誇演繹也能保持自己恰如其分,而在尾場前的一段南音也是全晚聽得最舒服的一段曲,不期然想起他在去年《南粵禪僧》中同樣唱了南音,讓人回味。

溫玉瑜飾演餐館老闆,相當稱職。王希頴飾演郡主的近身侍婢凌雪,沒什麼發揮空間,與郡主配合的一些做手和台步也有點刻意,兩人均不夠自然。

柳御風飾演愛慕郡主的三流詩人,與朱不凡有一段對手戲和比武,但柳御風不夠男子氣概,而且唱做總是給人未夠火候的感覺。

吳國華在頭場飾演朱翊豪的親戚,口白不多但甩漏甚多,斷句也不適當,令人聽得辛苦。其餘演員包括劍麟、陳玉卿、張肇倫、鄺紫煌、蘇鈺橋、吳思穎等,均落力演出。

我沒看過法文原文劇本,也故意不在事前看太多資料和其他劇團的演出片段,希望先單純以一齣新劇的角度看這場演出。事後翻查網上的資料,這次的改編除了歷史背景和部分人物性格以外,故事情節大致貼近原著,不過一直看戲的時候便思考第二場的可否與第一場合併,郡主直接在劇場向朱不凡透露心聲並請他幫忙,或許也可行,因為第二場的生旦對手戲有點冗長,而且以新劇來說全劇也偏長,各場之間已經採用暗燈變景卻由下午2:30演至6:15 ,座談會更接近6:35才開始,以日場演出來說實在是太晚結束了。

個人比較喜歡第五場,郡主於打仗期間在軍營出現這個情節帶來驚喜,翊豪發現郡主愛的不是自己,而是代筆的不凡也演繹得很好。反而第四場的〈樓台情歌〉,郡主一看到翊豪因緊張而口吃便對其生厭有點說不通,好像太反覆無常了。此外,不清楚情書的內容有多少是跟從原著,但這天聽來部分字句過於肉麻,光是聽他們唸起來也有點受不了,哈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戲的音樂動聽,選曲也不俗,只是尾場生旦唱得有點太多(可能因為唱得不夠好?),有種「死唔斷氣」的感覺。

這次取材法國名著,改編的新劇本各方面都安排得不錯,縱然情書內容有待斟酌,幸好整體沒有水土不服。雖然部分演員的唱情不理想或多或少影響整體演出效果,但勝在故事取材有趣,也有新鮮感,確是值得一看,相信重演的機會不大。

三位主演出席演後座談會

寫這篇文章期間,想起去年中國戲曲節的粵劇節目,演員陣容比今次更鼎盛,我本來亦打算欣賞部分演出,只可惜剛巧染了新冠,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吧。

采妍悅藝薈《雷鳴金鼓戰笳聲》

夏青雲 – 李龍

趙翠碧 – 王超群

馬行田 – 梁煒康

秦莊王 – 溫玉瑜

馬如龍 – 莫華敏

秦王妃(落霞)– 曉瑜

長安君 – 張肇倫

2022年在南鳳復出時看過一次《雷鳴》,但那次為了演《六國大封相》而刪去了第一場,整體也有點趕急,所以今次算是第一次看完整的《雷鳴》。

第一次看〈三封〉這個頭場,原來翠碧公主與出使趙國的秦王妃有一段對手戲,個人挺喜歡這一小段。曉瑜飾演秦王妃,這晚只覺得她比較吵耳,雖說十年磨一劍,但她的聲線就似磨得太尖的劍,聽得辛苦,慶幸刪去了其後的三奏部分,否則耳朵恐怕要再次受罪。

王超群飾演翠碧公主溫柔端莊,在第一場有攝政公主的威嚴,第二場有情竇初開的少女情態,第三場則最難得,在沒什麼可演的情況下找到戲可演。因為之前看過三對生旦演出這折〈三貶〉,均覺得公主只是在後面與秦王喝酒,比較像佈景板,卻原來可以這麼好看。翠碧一邊被迫向秦王獻殷勤、斟酒和彈琴唱歌,一邊擔心青雲會被秦王傷害,不斷示意行田把他帶走,與秦王的互動也不錯,分寸適當又不失公主身分。猶記得上次鳳姐提出與秦王同飲一杯酒,既不合公主身分,也比較像是故意激怒青雲,有點奇怪。

龍哥飾演的青雲有生來傲骨的感覺,在〈三貶〉也很感受到覺得被背叛的悲憤和痛苦,縱使他聲線沙啞,亦無阻他掌握應有的節奏和感覺。不過或許因早前受傷,這晚沒有做360度反身(似乎是青雲的招牌動作?),在〈送別〉也唱不到部分高音,算是美中不足,不過尾場的槍法仍是打得漂亮。

溫玉瑜飾演秦王,在第二場上場的時候有一代梟雄的霸氣,非常壓場,見到公主後的急色動靜也很到位。

梁煒康飾演馬行田,感覺他全晚都是交差的心態,與其他演員沒什麼很好的互動。近來發現他除了喜劇角色演得比較活之外,看他演略為正經的角色都比較「閹悶」。

莫華敏飾演青雲的義弟,看得出他的努力,亦感覺他的唱做在進步中,但還是擺脫不了內地的演出風格,總覺得他望向觀眾的眼神怪怪的,手腳也不太自然,個人來說仍是看不慣。

另外,飾演長安君的張肇倫表情比較木獨,但是有嘗試與對手交流,希望他日後演戲時再放開一些,更投入角色和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

這次《雷鳴》的演出陣容不算完美,但龍哥和群姐應該是目前演這劇的最佳配搭,慶幸自己當晚有來!

高山五月天

這次鳴記在高山上演的戲分別是《揚州夢》、《無情寶劍有情天》、《胭脂巷口故人來》、《花染狀元紅》、《搶新娘》和《蝶影紅梨記》。經過九天十一場的神功戲演出後,僅隔兩天便在高山開始五天六場的演出,各演員都略見疲態,或許是時候思考劇團的運作模式有否需要改變。

首晚的《揚州夢》改編自《十年一覺揚州夢》,之前亦已記錄過,今次再看,覺得劇本仍是好的,而且第三場在公堂上類似〈碎鑾輿〉的部分亦演得比上兩次好,感受到玉龍、麗雯和程母三人之間的張力,反而頭尾兩場的生旦對手戲我沒有看得太投入,部分可能因為男主角缺少玉龍行走江湖、歷盡滄桑、被仇家毒盲後鋒芒盡歛的感覺。

順帶一提,這晚由文俊杰飾演柳玉虎,與宋文華有一段在水上互試身手的「撐渡」排場,但感到文俊杰與黎耀威稍欠默契,配合得一般。

第二晚的《無情寶劍有情天》,嘉鳴姐以不容有失的心態飾演嫦姐姐,狀態大勇,黎耀威飾演冀王也頗多發揮。琴娘這個角色看似沒什麼特別,戲份也不算多,沒有重輝那麼多情緒的大起大跌,但美英姐的琴娘就是有重輝所說「嬌柔和藹若春暉」的感覺,能讓重輝感受到愛情溫暖,與嫦姐姐冷熱無常有強烈對比,之後重輝在柳營放走琴娘和為她簽降才有說服力。感覺到美英姐這晚比較累,不過各種細微處仍演得好看,例如知道冀王迫婚後唱「愛海無波興巨浪,冀王好色立心虧」一段,很感受到琴娘拒婚的決心和對簫郎的「一點冰雪心」。

之前沒有留意到琴娘為簫郎清潔傷口,是以一條手帕弄濕後把傷口抹拭,再以另一條乾的手帕包紮。在六場戲之中,反倒不特別喜歡〈柳營重會〉,重輝以為琴娘負心、兩人對唱和重輝要求從叔案件重演的部分感覺有點拖長來做。最喜歡在靈堂請罪的一場,重輝和嫦姐姐之間的對手戲看得我很投入。

第三晚的《胭脂巷口故人來》是這台戲中我最喜歡的戲,五小姐這個密實姑娘真的太令人喜愛了,哈哈。第二場五小姐在眾人離開後露出春心蕩漾的笑容,唱出「廿四年來初露齒,惱煞春風搖動小芳心」兩句,真的讓人會心微笑。五小姐在第四場與父親對質和擊掌,以及尾場與桐軒的對手戲,爆發力也是驚人,看得相當痛快。一直也喜歡看六少爺敏兒的成長過程,從「心在胭脂巷」到之後一心發奮以挽救家庭垂敗,黎耀威都掌握得不錯,在第三場的書房內也夠佻皮。

我對第四晚的《花染狀元紅》最不期待,之前看過鳴記演出這劇都覺得相當「閹悶」,劇情也沒什麼起伏,今次看的感覺與上一次也差不多,覺得這劇要做得好看,比同期的舊產物《胡不歸》更難。這劇的主要人物是鳳聲、明月和四姐。艷紅沒什麼發揮機會,只有第一場的生旦對唱和在第三場乾等情郎,心焦不安,收到絕情書後感到生無可戀的反應;子奇也只是跟明月「相睇」一折比較有戲可演,以及讓艷紅有探花郎妹妹的身份,令四姐接受艷紅。

第四場鳳聲收到艷紅的「遺書」後怒責和拷打明月,這場二人的配合很不錯,對我來講也是全劇的高潮了。不過這次看,特別不喜歡四姐這個角色,經常情緒勒索兒子,聽到鳳聲說「我親生阿媽都經已死咗啦!」便很大反應,其實她的確不是鳳聲的親生母親,即使四姐視他如己出,一手撫養他成人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鳳聲對她的「孝」之中其實「敬畏」的成份比較多,很見外和拘謹,沒有母子間的溫馨。所以我今次竟覺得四姐這個角色有點煩厭,哈哈。

到了第五場,鳳聲以為艷紅殉情而病倒,唱的一段有些古腔的味道,但個人認為不算很動聽,不過今次似乎已比上次少唱了一些;之後明月和子奇的「相睇」則比較有趣,今次刪去了二人對對的部分,使節奏也較快。最後的〈庵堂重會〉,主要是生旦對唱,但這次刪去了鳳聲解釋絕情書是其二妹冒寫的部分,已求得艷紅原諒,有點說不通。二人和好後,明月才到來解釋,已屬不必了。

縱使今次整體已稍作刪減,節奏比上次明快,而且嘉鳴姐的明月也很討人歡喜,但我還是談不上喜歡這套戲。

《搶新娘》

角色表

桂南屏 – 蓋鳴暉

余潔貞 – 吳美英

余友才 – 陳鴻進

余潔冰 – 陳嘉鳴

桂承勳 – 呂洪廣

楚鐵豪 – 溫曜聲

畢守法 – 黎耀威

秋香 – 張潔霞

師爺 – 陳永光

 

記憶中好像看過一次《搶新娘》,但印象不深,今次看甚有新鮮感,這個演員陣容也配合得不錯,唯獨是飾演太保爺楚鐵豪的溫曜聲遠遠不夠驕橫跋扈和好色,亦沒有「嬉皮笑面向人纏」,以致在花街調戲潔貞和在公堂威逼畢守法按其意思判案的部份都不夠到位,而且也有不少甩漏。楚鐵豪和潔冰兩個角色正是「你有半斤,我有八両」,也是一物治一物,唯有潔冰的刁蠻才治得了太保的專橫,只是今次的太保爺過於溫柔了,沒有這個效果。

兩姊妹一個貌美一個貌醜的人物設定令人想起《紅鸞喜》(又名《龍鳳配》),不過《搶新娘》的搞笑空間好像更多,差不多每一折戲都有笑點。

一、年宵會 – 年三十晚,余友才出外收債,女兒潔貞也到花市買花,被太保爺楚鐵豪調戲,得南屏相助把他趕走,二人一見鍾情,約定南屏稍後到潔貞家中探望她,只是南屏恐怕涉露父親的欽差身分而以假名相告。其後,南屏遇見余友才向村民收租和追債,更逼人賣女為娼還債,故把他痛打一頓,更命他把所有欠據撕毀。

二、相親 – 大年初一,潔貞和潔冰兩姊妹向父親拜年,潔貞向父親提起昨夜與南屏之會。承勳與南屏裝作貧窮到余家拜年,提起履行十八年前訂下的婚約,但友才嫌貧,而南屏亦不知其女潔貞便是其未婚妻,不屑有為富不仁的岳丈,雙方解除婚約。同時,太保尋得潔貞住處,登門拜訪,卻誤以為潔貞名喚潔冰,差點錯聘潔冰。嘉鳴姐一亮相已引得全場大笑,兩姊妹拜年和提起指腹姻緣的部分十分惹笑,南屏與友才也有火花。

三、花園會 – 南屏探望潔貞,潔貞說被老父逼婚,南屏提出私奔,友才阻止,並說已收了太保爺的聘禮,若南屏能送上一樣貴重的聘禮,則可迎娶潔貞。友才以家中財物清單當作禮單,一拉出來便長得拖地,上面更寫什麼美點雙輝、時令水果等等,整體挺好笑的。

四、搶親 – 太保爺和南屏同㩦聘禮到來迎娶潔貞,適值余家發現庫房失竊,友才發現是南屏偷取家財充當聘禮,把其趕走,更迫潔貞嫁太保爺,潔貞心生一計。

五、搶錯新娘 – 潔冰代替潔貞穿上嫁衣與太保拜堂,潔貞則假扮大妗姐希望脫身,誰知南屏到新房錯搶潔冰,同時太保識破潔貞假扮大妗姐,阻止她離開,剛巧南屏發現搶錯新娘,回來還潔冰予太保,友才亦到來指責南屏盜其家財,五人爭辯不休,同到公堂告狀。

六、公堂申辯 – 五人到公堂告狀,縣官畢守法雖性懶貪睡,但也不糊塗,判潔貞配南屏,潔冰配太保,但太保恃勢凌人,逼他判南屏受杖刑和坐牢、潔貞嫁他、潔冰二十年內不准出嫁、友才交還聘禮等等,南屏之父本為欽差,及時到來把亂局收拾。這場也是高潮,畢守法本身已有很多發揮空間,黎耀威演來也盡情發揮其喜劇本能,加上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喜劇效果不錯。

《蝶影紅梨記》

《蝶影紅梨記》或許是所謂的五大名劇之中最難掌握的,男女主角的內心戲最多,相爺也要表現得貪花而不猥瑣,廣叔的演法正好做到這一點。

不得不說〈窺醉〉非常好看,素秋窺醉其實只有短短數分鐘,但上次已令我印象很深刻。素秋聽到汝州正走來自己所在之處,雖欲偷見但還是決定轉身返回紅梨苑,但轉過頭來又暗地裏打開門,不見汝州的蹤跡有少許失望,及後再在園中遇到醉倒的汝州,那種難掩驚喜的神情,欣賞其相貌、身材,忍不住親近的反應都做得很細膩。

素秋被劉學長拉走後,汝州醒來並發現眼前有一隻蝴蝶,認定牠是素秋的魂魄的化身,他痴情得與蝴蝶說話、為牠取暖驅寒,但我覺得這次的演繹沒有令人感到汝州(自覺)與蝴蝶之間的連繫,感到汝州沒有在跟蝴蝶演戲。

到了〈亭會〉,汝州向剛認識的紅蓮讀出素秋寄給他的情詩,素秋被迫認作紅蓮已是很無奈,更不忍聽到汝州讀出自己寫的詩,也不忍看到汝州為自己憔悴的反應都很好看,但另一邊廂的汝州有點破壞氣氛,說一定要讀,因為「拎咗出嚟喇喎」,還說在抹眼淚後「扭乾手巾」再還給紅蓮,實在不適合。

這次〈亭會〉之後亦刪去了趙生哭紅梨、素秋向錢濟之辭行的部分,所以到了尾場,也一直怕刪去相爺求素秋為自己的相位向狀元獻媚的一小段戲。素秋上場時因為發現被好姊妹出賣,即將被立為相爺小妾,感到很絕望,正是以淚洗面、不塗脂粉把愁填的狀態,得知汝州高中的喜訊後作弄相爺,輕輕戳一下相爺的心口,再離去更衣時的喜悅,這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很「頂癮」。

非常期待尾場的歌舞,美英姐跳舞總是好看的,「輕盈步步嬌,似飛燕玉盤轉,妙舞輕輕為君扇」形容得正貼切。不過八位舞女之中有些不太純熟,美英姐好像有時候要在她們之間找路走,最後也聽到美英姐開聲提醒她們走位,有點美中不足。

這台戲有好看的,也有不太好看和不喜歡的,所以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不過下次這種馬拉松式看戲的生活,恐怕要等到年尾才可以再感受了,仍是珍惜每一次看戲的機會。

青衣真君大帝寶誕神功戲2024

今年再到青衣戲棚看戲,感覺似乎比去年熱鬧,但環境也比去年骯髒,而且這幾天不時狂風大雨,天氣既潮濕又悶熱,真的令人很容易生病。

第一晚是最大雨的一晚,由七時多一直下雨至十時,雨聲大得蓋過了不少唱詞,感到演員似乎有努力運氣唱得大聲一點,不過也更體會到唱曲露字的重要性,換著是某些唱曲較弱的新秀,想必在大雨之下根本聽不到唱詞了。

下傾盆大雨的另一後果,是用來搭建戲棚的鋅鐵片也有漏水的情況,久不久便會有數點水滴落在臉上,風大雨大,坐在兩側的觀眾更需要張開雨傘遮擋「撇雨」。

這晚落幕的時間似乎比普通的棚戲更長,或許所以情節也刪減得特別多,不但洞房刪了兩位花旦一開始的對唱,爭帥之後也沒有了點將、派雲龍單人匹馬刺探,尾場也自然沒有了雲龍寫書求救,劇情有點不連貫,看得不夠過癮。

到了第二晚上演《帝女花》,仍是滂沱大雨,可能由於是星期日晚,特別多人站在戲棚後面看戲,但外面小食檔傳來的臭豆腐味也特別濃烈,加上悶熱的環境,真的有點讓人難受,在嗅覺和觸覺受到衝擊的同時,要提醒自己視覺和聽覺要專注於台上的演出。

第三晚《再世紅梅記》,特別珍惜每一次看《再世》的機會,這劇對花旦的體力要求確實大,當台下的我看到第三晚也略感疲累,台上的美英姐還如此準確地完成如此密集的介口,真的不得不佩服。

難得這晚的頭場保留慧娘的慢板,有點意外收穫。人就是這樣犯賤,本來應有的東西上次被人取走,今次沒有取走便感恩涕零了🥹

第四天正誕,離家時也是烏雲密佈下大雨,到達戲棚時雲層竟逐漸散去,透出一絲陽光。

我在疫情前看過一次《福星高照》,印象不算深刻。此劇當年由羅家英、汪明荃等開山,但不知當年的二幫花旦和小生是誰,因為二幫的戲份比正印的還多,小生也佔戲甚多,笑料其實大多由丑生、二幫和小生包辦,而今次嘉鳴姐和黎耀威的配搭效果亦甚佳。

美英姐飾演孟迎春,在第二場因為丈夫遲歸而坐立不安、命丫鬟們到街上找尋的舉動很好笑,與老爺奶奶的互動也有趣,不過其實這個角色要演的始終不多,主要是唱段。

嘉鳴姐飾演高傲的名妓柳飄飄發揮甚多,尤其在第三、四場,若這個角色不是由她演,真的不該挑戰這套戲,哈哈。飄飄在第四場裝大肚找上門,作弄小福,氣得迎春離家出走,三人的對手戲挺不錯。

陳鴻進飾演臨老入花叢、財大氣粗又冤氣的土豪很入型入格,與黎耀威飾演父子兼情敵也好笑。黎耀威的角色對飄飄情痴,在第三場聽到飄飄要離開新房便扁嘴的模樣頗惹笑。

同是畏妻的男主角,《福星高照》令我想起《獅吼記》,但《獅吼記》其實是正劇,也比較言之有物,主題也有意思;《福星高照》則是建基於誤會的喜劇,是「得啖笑」。

正誕夜戲多演《紫釵記》,這晚也是水準之作。

第五晚《花月東牆記》,這晚的〈月下飛丸〉演到玉英私放弘器便落幕準備儀式,本以為就此粗暴地刪去世藩趕到並責問女兒、周松頂罪、及後被抄家、秋波頂替的情節,誰料在歷時一小時的儀式後竟繼續做回這些部分,有點失而復得的感覺。不過同時也刪去〈惜剛救美〉整場,可惜。老實說,劇團經常刪刪減減,也會減去觀眾的興致。要是早知道儀式需時這麽長,或許應該再早十五分鐘開場。

儀式前安排小朋友在〈妝台秋思〉的音樂襯底下宣傳防騙訊息。
主會頒發紀念品予日夜戲的演員。
與提子的大合照

不過嘉鳴姐在第一場「執到金」的反應真的很好笑,她與美英姐的配搭是最好看了。

尾場弘器和玉英再次在仇府的東牆相遇,兩人劫後重逢,如在夢中,但弘器竟用力拍打玉英的臉,其實有點不恰當也不必要。

不知為何,各種因素集合起來,令這次《花月東牆記》的整體效果也遜於上次沙大的演出。

青衣棚戲後緊接的是屯門的棚戲,本身也有興趣看《春花笑六郎》,但實在疲累,而且第一晚要先演《封相》,相信也會因時間關係而對正本戲刪減不少,當中的罪子排場恐怕也不會完整了。

高潤權鼓板五十年 – 《觀音得道》、《香花山大賀壽》

提起這兩套戲,說來慚愧,因為我今次是第一次看,而且對《香花山大賀壽》這種例戲也不是很有概念,這次是抱著探索的心態去看。

先說《觀音得道》,這次的版本由阮兆輝提供藍本,蔡德興、李廷𩆨、鄭淦文、吳立熙合編劇本,長約兩小時,是全官話、大鑼大鼓的古老戲。

演員表及分場如下:

妙善公主 – 陳紀婷(第一、二場);王超群(第四場);王潔清(第五、六場)

妙莊皇 – 黎耀威

皇后 – 黃寶萱

韋護/韋馱 – 黃成彬

老尼 – 盧麗斯

書生 – 譚穎倫

達摩 – 吳立熙

大公主 – 文雪裘

大駙馬 – 司徒翠英

二公主 – 陳禧瑜

二駙馬 – 關凱珊

大太監 – 郭啓煇

小鬼 – 張肇倫

第一場:妙莊皇生辰,三公主奉上壽袍為父皇祝壽,皇上與皇后憂慮三公主潛心禮佛會耽誤其終身大事,欲為其擇配,公主拒稱終身不嫁,以為殺孽滿盈的父皇祈福,惹得龍顏大怒。

第二場:大公主和二公主到三公主的寢宮勸皇妹遵從父命,但妙善一心出家,兩人無功而還。達摩先師得知妙善誠心,向其報夢,着她到白蓮庵修行,妙善於是留書出走。

第三場:將軍韋護凱旋,求賜三公主為妻,妙莊皇答允,惟隨即發現妙善出走,韋護請纓追回公主。

第四場:妙善走到白蓮庵,初時得主持收留,惟主持收到不得收留三公主的皇令後,便以竹籃擔水、鐵杵磨針留難,達摩派小妖助其完成任務,終獲主持收為徒兒。

第五場:達摩為試探妙善的誠心,化身俊美書生到書房挑引,妙善堅拒誘惑。韋護趕至欲接公主回宮,但公主執意不肯,韋護火燒庵堂欲迫她出房,小妖把她救走。

第六場:妙善擔火籃並跳下懸崖修成正道(但沒有單張提及的「赤足踏火」)。韋護、妙莊皇及皇后、大公主、二公主等人趕至,竟一同跳崖,一同修成正果成仙,留下玉璽予大太監,大太監竟成為皇帝。

結局有點令人難以接受,本身沒有捨棄俗世之念的皇帝竟突然拋下江山不顧去做神仙,其他人又個個跟隨,確是奇怪,有點不合時宜。不過這種純粹基於傳說的戲又不必追求合理,只欣賞演員的演繹便好。

先說三位合飾妙善的演員,陳紀婷演仍在宮廷內的妙善,初時孝順但其實是忤逆父皇的「頂心杉」,她唱做穩定,也演得出角色應有的情緒;王超群擔演擔水磨針的重頭戲,當天狀態似乎一般,唱做、身段和動作都只屬正常水平,沒特別令人驚艷之處;王潔清飾演入庵後的妙善,唱情較多,但與譚穎倫在書房會的對唱略嫌節奏太慢,二人的唱不算很動聽。

另外,黎耀威飾演妙莊皇頗具帝皇風範,唱做比平時更好。黃成彬、吳立熙、盧麗斯等人也稱職,整體來說算是不錯,可惜沒機會看當年陳好逑逑姐的現場演出。

中休後是例戲《香花山大賀壽》,劇情就是觀音娘娘壽誕之期,八仙、四位海龍王、三位聖母、齊天大聖、各花神等前來祝賀,重點是韋馱架和 <觀音十八變>兩折。

今次由龍哥李龍扮演韋馱,甫出場便掌聲如雷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不但扮相威武,每一下動作都做得俐落漂亮,與鑼鼓完美配合,當真是賞心悅目。

梁非同扮演觀音也沒有令人失望。據知她的<觀音十八變>由美英姐所教,我沒機會看過美英姐演出這折有口皆碑的戲,故今次希望在非同身上找到她的影子。

觀音因為眾仙欲一觀其千變萬化的形相,化身為龍虎將相、漁樵耕讀八個形態。演員每個形相的表演都只有數十秒,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以眼神、身段、動作、台步來表現自己在扮什麼,殊不容易。我雖沒看過其他演員演出這折戲,也可以想像到如果扮得不神似,觀眾便會不明白,亦不會覺得有趣。

這天的八次變身都細緻生動,經過約十秒代表施法力的音樂之後,就會看到觀音迅速變臉,當中特別喜歡龍、將、漁、耕。希望我沒有理解錯每一變所做的動作,現在總結一下我所觀察到每次變身的過程:

第一變的「龍」其實是虛構的祥獸,是從來沒有人見過的生物,但這次觀音伸出五爪,神態竟真的有幾分像畫像中的龍,厲害。接下來的「虎」雖是三爪,仍略嫌與龍過於相似,翻看網上找到美英姐的劇照,她的虎似乎比龍兇惡一些,但今次非同的好像分別不夠明顯。第三變的「將」神色威武,矯捷地揮動武器,再來一個眼神凌厲的紮架,便儼如一名大將軍在眼前。第四變的「相」是丞相,擺出文官的官威儀範,向前拜揖,也是一看便知所變為何。

第五變的「漁」是漁夫,看到她撒網打魚、見到落網的魚很大、用力收網、感到滿足的神情,大家都會心微笑。第六變的「樵」是樵夫,先選擇心儀的樹木、劈木、把柴枝綑成一紮紮,再托著兩擔柴入台。第七變的「耕」代表農夫,先弄鬆泥土,再插秧、除草、收割,再快樂地蹦蹦跳跳入台。最後的「讀」是書生,有翻書、沉思、吟誦。

每一次變身只是短短數十秒,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而且靈活運用塵拂,將之當成竹桿、武器、朝笏、魚桿、鋤犁等等,也甚是好看。每次變身之後回復觀音本身的端莊微笑亦漂亮。

美英姐演繹的觀音在行內享負盛名,我聞名已久,她本人也曾在受訪時提過很喜歡演觀音,今次我終可如素秋一樣,「庶可摹形尋恨影」,看看她昔日的影子(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經她教導的學生表現能達到這個水平,想必她本人演的更為精彩。看這折觀音十八變,我感受到何謂「一人千面」。

另外不得不提觀音十八變期間,在觀音換裝時獻技的五位武師都身手不凡,演出精彩。

《戰海奇緣》

編劇:鄭淦文

經歷上次《藝海浮生》之後已對藝青雲失去任何興趣和期望,不過朋友認為《戰海奇緣》值得一看,也就應邀看了第二晚的演出。

這劇於2021年首演,今次重演,主要演員大致相同,惟原由阮兆輝飾演的楊祿一角,今次由黎耀威代替。

以新編劇本而言,我覺得整體算是不錯的作品。以海盜為題材似乎比較新穎,但這劇保留舊戲的風味,各類排場、表演程式和音樂都令人看得舒服,而且各演員都有發揮空間,劇情順暢亦有驚喜,喜歡第二場素蓮與壽伯撐船的一段唱和身段,也覺得向《鳳閣恩仇未了情》中倪思安救起失憶郡主的情節致敬頗有心思。

不過在第四場,憫懷知道義父設下陷阱,素蓮若然出戰是自投羅網,決定違反軍令私放消息,這一部分似乎太沒掙扎,過於「順攤」。

藝青雲掛頭牌飾演俞憫懷,雖然表現比上次《藝海浮生》好一些,但還是令人看得很不是味兒。台前有一個大大的字幕機,相信專為她而設,因為其他演員都沒怎麼望向這部機。她差不多每唱一句便要望字幕機一次,一轉身便會有所甩漏,看來下次要為她在佈景前多設一個面向觀眾的字幕機,讓她面向任何角度也會望到字幕。其實她不是年老,也不是有病,沒有絲毫使用字幕機的理由(或藉口),但最糟糕的是她讀字幕都讀錯,「官府」說成「衣冠」。從我的角度來看,口誤本身不是死罪,但照讀也讀錯便沒有同情的理由吧。

另外,她在第二場被偷襲流落海中央,但她醒來卻不似死而復生和重傷失憶;在第四場得義妹翠珠點醒後,亦不似重拾記憶,起碼沒有在表情上表達出來。回復記憶前後也沒看得出她的心境有何變化。

藝青雲的聲線本不算太差,但字字用力,唱唸都缺乏應有的抑揚頓挫,讓人聽得不舒服。看得出她有為這次演出練功,效果亦比上次《藝海浮生》中的舞旗好,但談不上好看,也感覺她有點吃力。

王超群飾演海盜營寨的二當家,很多發揮空間,她也全不錫身,除了第三場的舞劍,在第五場與蘇鈺橋和一眾武師的槍法對打也很精彩,連串一字馬、搶背、絞沙、凌空過頭後翻、拋接等動作都俐落漂亮。這次沒有輝哥擔當藝術總監,她亦主動指導下欄演員,讓女兵在遭火攻出場時有不同的動作和身段。群姐與黎耀威演兄妹、與阮德鏘演主僕,都甚為合拍,可惜與藝青雲毫不登對,無論扮相、風格和實力都不相稱,導致生旦的對手戲不算太理想。

黎耀威飾演海盜首領,此角原為輝哥度身訂做,故而戲份特別多。黎也不負所望,演繹到江湖俠士的豪邁感覺,與素蓮的兄妹之情則可以再投入一點。他在第二場與憫懷的水戰排場也好看。

阮德鏘飾演老僕壽伯,感覺有點像《無情寶劍有情天》的胡道從,他演來也算稱職。溫玉瑜飾演元帥俞咨皋,穩重得來有威嚴,唱做都恰到好處。王潔清飾演憫懷的義妹翠珠,唱段不少,不過每次看她都覺得有點悶,這次發覺很可能是因為她的眼神比較空洞,感受不到她望向觀眾傳達感情,而且表情也過於單調。

蘇鈺橋飾演反派方承欽,略嫌不夠奸詐陰毒,不夠切合「用兵險詐似毒蛇」,表情變化仍待改善,但看得出他已比之前改進不少。

除了單張上的演員表,另外補充一下,今次麥熙華先飾獄卒趙豹,後飾官兵;鄺紫煌飾演船夫李義;溫曜聲飾安志遠。挺喜歡安排安志遠微服出巡並投靠水寨,成功營造到懸念。

近年新劇本湧現,當中不少以新科技、新元素為招徠,但看慣舊戲的我其實始終喜歡形式比較傳統的作品,甘於老土(大前提當然是要有好演員)。今次的演出長約三小時,是配合時代需要的適中長度,形式亦新不棄舊,我覺得是找對了方向。今次的陣容雖然不算完美,但總算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