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真君大帝寶誕神功戲2024

今年再到青衣戲棚看戲,感覺似乎比去年熱鬧,但環境也比去年骯髒,而且這幾天不時狂風大雨,天氣既潮濕又悶熱,真的令人很容易生病。

第一晚是最大雨的一晚,由七時多一直下雨至十時,雨聲大得蓋過了不少唱詞,感到演員似乎有努力運氣唱得大聲一點,不過也更體會到唱曲露字的重要性,換著是某些唱曲較弱的新秀,想必在大雨之下根本聽不到唱詞了。

下傾盆大雨的另一後果,是用來搭建戲棚的鋅鐵片也有漏水的情況,久不久便會有數點水滴落在臉上,風大雨大,坐在兩側的觀眾更需要張開雨傘遮擋「撇雨」。

這晚落幕的時間似乎比普通的棚戲更長,或許所以情節也刪減得特別多,不但洞房刪了兩位花旦一開始的對唱,爭帥之後也沒有了點將、派雲龍單人匹馬刺探,尾場也自然沒有了雲龍寫書求救,劇情有點不連貫,看得不夠過癮。

到了第二晚上演《帝女花》,仍是滂沱大雨,可能由於是星期日晚,特別多人站在戲棚後面看戲,但外面小食檔傳來的臭豆腐味也特別濃烈,加上悶熱的環境,真的有點讓人難受,在嗅覺和觸覺受到衝擊的同時,要提醒自己視覺和聽覺要專注於台上的演出。

第三晚《再世紅梅記》,特別珍惜每一次看《再世》的機會,這劇對花旦的體力要求確實大,當台下的我看到第三晚也略感疲累,台上的美英姐還如此準確地完成如此密集的介口,真的不得不佩服。

難得這晚的頭場保留慧娘的慢板,有點意外收穫。人就是這樣犯賤,本來應有的東西上次被人取走,今次沒有取走便感恩涕零了🥹

第四天正誕,離家時也是烏雲密佈下大雨,到達戲棚時雲層竟逐漸散去,透出一絲陽光。

我在疫情前看過一次《福星高照》,印象不算深刻。此劇當年由羅家英、汪明荃等開山,但不知當年的二幫花旦和小生是誰,因為二幫的戲份比正印的還多,小生也佔戲甚多,笑料其實大多由丑生、二幫和小生包辦,而今次嘉鳴姐和黎耀威的配搭效果亦甚佳。

美英姐飾演孟迎春,在第二場因為丈夫遲歸而坐立不安、命丫鬟們到街上找尋的舉動很好笑,與老爺奶奶的互動也有趣,不過其實這個角色要演的始終不多,主要是唱段。

嘉鳴姐飾演高傲的名妓柳飄飄發揮甚多,尤其在第三、四場,若這個角色不是由她演,真的不該挑戰這套戲,哈哈。飄飄在第四場裝大肚找上門,作弄小福,氣得迎春離家出走,三人的對手戲挺不錯。

陳鴻進飾演臨老入花叢、財大氣粗又冤氣的土豪很入型入格,與黎耀威飾演父子兼情敵也好笑。黎耀威的角色對飄飄情痴,在第三場聽到飄飄要離開新房便扁嘴的模樣頗惹笑。

同是畏妻的男主角,《福星高照》令我想起《獅吼記》,但《獅吼記》其實是正劇,也比較言之有物,主題也有意思;《福星高照》則是建基於誤會的喜劇,是「得啖笑」。

正誕夜戲多演《紫釵記》,這晚也是水準之作。

第五晚《花月東牆記》,這晚的〈月下飛丸〉演到玉英私放弘器便落幕準備儀式,本以為就此粗暴地刪去世藩趕到並責問女兒、周松頂罪、及後被抄家、秋波頂替的情節,誰料在歷時一小時的儀式後竟繼續做回這些部分,有點失而復得的感覺。不過同時也刪去〈惜剛救美〉整場,可惜。老實說,劇團經常刪刪減減,也會減去觀眾的興致。要是早知道儀式需時這麽長,或許應該再早十五分鐘開場。

儀式前安排小朋友在〈妝台秋思〉的音樂襯底下宣傳防騙訊息。
主會頒發紀念品予日夜戲的演員。
與提子的大合照

不過嘉鳴姐在第一場「執到金」的反應真的很好笑,她與美英姐的配搭是最好看了。

尾場弘器和玉英再次在仇府的東牆相遇,兩人劫後重逢,如在夢中,但弘器竟用力拍打玉英的臉,其實有點不恰當也不必要。

不知為何,各種因素集合起來,令這次《花月東牆記》的整體效果也遜於上次沙大的演出。

青衣棚戲後緊接的是屯門的棚戲,本身也有興趣看《春花笑六郎》,但實在疲累,而且第一晚要先演《封相》,相信也會因時間關係而對正本戲刪減不少,當中的罪子排場恐怕也不會完整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