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穎新粵劇團《三年一哭二郎橋》

「慶穎新粵劇團」於去年成立,以台柱固定、大班為賣點,早前選演過《烽火姻緣》、《紫釵記》、《再世紅梅記》、《柳毅傳書》,今台則有《牡丹 亭驚夢》和《三年一哭二郎橋》,由於後者我從未看過舞台版,亦少有劇團演出,便決定試看這一對頗受追捧的年輕生旦組合。

單張內的字體略嫌太小。

看過此劇的任白電影版,一直也覺得故事讓演員很有發揮空間(有點煽情,哈哈)。這次演出的版本可能經過雛鳳、慶鳳等劇團修改,現時已與原來的劇本大有不同,現先列今次演出的演員角色表及分場如下:

江謝祖 – 譚穎倫

楊春香 – 梁心怡

江耀祖 – 梁煒康

李桐軒 – 吳立熙

張彥修 – 黎耀威

李媚珠 – 林寶珠

江母 – 梁綺蓮

賈華 – 張肇倫

芙蓉 – 周洛童

春鶯 – 李晴茵

白梅 – 鄺純茵

地保、王爺手下 – 朱兆壹

賈父 – 鍾颶文

1. 江母含辛茹苦撫養兩個兒子成人,家雖貧窮,猶幸母慈子孝,大郎、二郎兄弟感情甚篤。江母妹夫和甥女到訪,二郎避而不見。

2. 中秋夜,鄰村春香在二郎橋等候二郎,贈他香囊,共訴心聲,回程時二郎失足墮河,大郎急忙下水挽救,弄得爛面跛手。

3. 六年戰亂令謝祖和春香失散,二郎欲尋春香不獲,春香亦因母病重被桐軒買來嫁予大郎。拜堂之時,春香驚覺大郎殘廢,更驚訝昔日情郎已成其二叔,暗示三更與二郎約會。大郎見二弟與春香眉來眼去,認定春香不是正經人家,囑咐二郎提防。

4. 洞房之夜,春香初時對大郎冷嘲熱諷,其後將他灌醉,乘機與二郎相會。二郎躊躇之下到達新房外,本欲轉身而去,但春香以死相脅。二郎欲交還定情信物並與春香一刀兩斷,春香傷心欲絕。大郎醒來,迷糊間看見二人對話,春香直說二人的關係,並求「大伯爺」成全。大郎決定投軍,留書弟弟,望他與春香結合,但表妹媚珠深慕二郎,把書信燒毀。天明後,桐軒告訴春香其母病危,讓她回家見母,並囑二郎送嫂至十里亭。

5. 二郎送嫂途中,春香數番藉詞親近,到達十里亭後二郎便怱忙回家。誰料賈華一直垂涎春香美色,買通婢女芙蓉得知春香行蹤,在十里亭伺機對春香施襲。春香在情急之下以銀簪刺傷賈華,當場被捕。

6. 公堂之上,主審官正是桐軒門生、二郎義兄彥修。春香為免二郎捲入漩渦,招認傷人,即時被收監。

7. 二郎為救春香,上京尋兄,豈料在途中遇劫致盲。大郎因勤王有功封王,媚珠尋得大郎,著他速救春香。

8. 二郎失明後重歸二郎橋,欲把香囊和玉環埋在橋下。賈華最終不治,春香被判死刑。她以為二郎已死,到二郎橋哭祭,在春鶯的提醒下重會二郎。此時大郎趕至,桐軒亦查明媚珠和芙蓉之事,春香無罪釋放,與二郎共成眷屬。

看電影版時我很受感動,以為舞台版同樣會賺人熱淚,但不知是由於劇情安排和改動,還是演員演繹的問題,我竟覺得有點悶。上半場似乎唱情太多,特別是第二和第四場,生旦對唱有點多,聽得我要放空自己。

劇情改動方面,在第二場二郎拿了一個月餅給春香吃,但據知本來是相反,春香送二郎月餅,二郎不捨得吃,說要拿回家給兄長,這樣便表現出兄弟情深是雙向的,不是單純的哥哥疼弟弟,這樣後來二郎讓愛才更合理。改動不是不可以,但改動後不比原先的好,倒不如不要改。

在洞房一場,感到春香的慘和苦不夠層次,感受不到與二郎相見之前和之後的分別,與大郎的衝突也不夠大,比較平淡。

不過劇本中前後呼應謝祖失明的部分我還是覺得挺有趣的。在第二場,春香擔心二郎一朝得志便見異思遷,說他「眼睛水汪汪,係女仔都鍾意」,二郎為了安慰她,便說「咁我盲咗佢啦!」到了第七場,大郎向表妹說:「佢冇睇到我封信咩?唔通佢盲咗咩?」

譚穎倫飾演二郎,唱做俱佳,但尾場二郎失明,出場時不太像眼盲和飽歷滄桑,也沒有感動到我,而且他的衣服也太光鮮了。或許暗燈上場會更有效果。

梁心怡飾演春香,表情比較單調,感情表達不夠層次,感受不到心境變化,所以看她會有點悶。例如在第二場,春香因二郎遲到而生氣,二郎說 她「怒容滿面,凜若冰霜」 ,但她的樣子卻沒有絲毫怒色,她的戲面真的有很大改善空間。她的音色不錯,但拉腔不夠圓潤,不夠婉轉,缺乏味道和餘韻,就像一味滑溜但沒有豆香的豆腐花,未能令人回味。

梁煒康飾演大郎,比較拘謹,感覺不及他演喜劇般自然,在洞房時得知真相的震驚和矛盾也不足。

吳立熙飾演古板重禮的教書先生李桐軒,以老生應工,唱做都不錯。林寶珠飾演因一己之私而弄出大頭佛的表妹,也算稱職。黎耀威飾演主審官,感覺他有少許不熟曲,但演繹也合分寸。張肇倫飾演色膽包天的賈三郎,可以再放開一點,眉梢眼角再流露多些不軌的企圖,效果會更好。

較有驚喜的是梁綺蓮飾演的江母,慈祥自然,現今的老旦似乎無人能及,也很少看到她有如此多的戲份(差不多整場第一場也有她)。周洛童飾演貪財的芙蓉,戲份雖少卻很做到需要的嘴臉,或許在油麻地新秀計劃沉浸多年真的令她進步很大。

朱兆壹飾演小角色地保和王爺手下,本身除了表情木獨之外沒什麼特別,但在第七場,他對侯爺說「你細佬嚟搵你」,侯爺於是問他「咁我細佬喺邊?」就在這時,朱忘記了台詞,呆了半晌後吐出一句「佢未到」,惹得全場大笑。老實說,這刻便是我全晚最精神的時候。

雖然這晚的唱詞都聽得到九成,但本以為以「大班」自居的劇團在戲院演出會設有字幕(面向觀眾那種),這晚卻沒有。

這次看《三年一哭二郎橋》比想像中沉悶,想來除了是劇本的問題,還可能是演員的演繹不夠深刻,既不夠慘也不夠激,希望日後有機會看其他班底演這套戲,再比較一下。

鴨脷洲洪聖寶誕神功戲2024

去年首次來鴨脷洲看戲,挺喜歡這裡清幽的環境。今年的寶誕配合大肆宣傳的洪聖傳統文化節,更有市集、小食攤檔,以及放水燈等活動,人流明顯比上年多了,不過我也只是為了看戲而來,也就沒太留意其他活動。

這天距離開場還有一些時間,便到岸邊走走,剛巧是日落西山的時候。
放水燈
除了古早味戲棚外的售票處,大街上很多食肆都貼上了海報。☺️

第一晚:《六國大封相》、《唐明皇》

蓋鳴暉飾演風流天子唐明皇,上場時拖著兩位愛妃,頗有氣派。第一次看李婉誼飾演梅妃這個角色,感覺很不錯。美英姐飾演善妒又霸道的楊妃風情萬種,這次坐在前幾排近看,閃閃的藍色眼影配合她的媚眼,讓人有觸電的感覺,真是寧不動心呢。楊妃與安祿山共舞一回好看,與梅妃鬥氣對唱的一段也有趣,最記得「人唔慣哀家慣,人唔讚哀家讚」這兩句,楊妃在第二場更叫梅妃「妖妃」,哈哈。非常欣賞美英姐醉酒的身段、台步和神態,只見她醉步踉蹌,想吐的時候輕輕捧心,自然又優美。很記得楊妃醉中不忘連聲叫著「主上」,到安祿山偷香不遂後被叫醒,楊妃害怕得顫抖的神情,向主上苦苦乞憐,再到後來主上將其恕罪後與高力士對望的神氣模樣,在梅妃面前與主上「煙韌」亦好笑。

第三場是生旦重頭戲,〈長生殿〉主要是唱情,但其實沒太大發揮空間。總覺得林派版本的《唐明皇》只有頭三場比較有劇情,下半場除了祭楊妃的主題曲之外便沒甚麼看點。年前看過仔哥吳仟峰與謝曉瑩的版本,與林派版本的分場不同,個人認為仔哥演出版本的詞曲都也寫得比較好,楊梅爭寵的部分也寫得比較到位,只是第一幕的華春池賜浴有點重口味,令人看著尷尬。

這晚先演封相才演正本戲,完場時已比較晚,所以美英姐沒有出來謝幕,有少許可惜!她那晚尾場的衣服很好看,本想拍下來留念。
棚戲較少演《胭脂巷》,故而拍下燈箱(雖然沒有亮起)留念。

第二晚:《胭脂巷口故人來》

這套戲的每一場也很喜歡,喜歡它夠貼地,赤裸地表現現實和人性,口白多亦是精華所在,可惜刪減了「不愛沉香愛爛柴」等部分口白。第一次看李婉誼飾演顧竹卿,略嫌她的嘴臉不夠壞,在第一、二場都好像有點不知所措,在第五場與桐軒攤牌的戲份相對比較好,不過她發現桐軒過橋抽板後的情緒不是憤怒,反而像被逼瘋。

最好看的還是五小姐,從一開始「面口係板做」(感覺美英姐是很有意識地不讓自己有一絲笑容或露出牙齒,以配合及後「廿四年來初露齒」的一句);到了書房的「情焰盡熾」;尾場的「心中怨,心中恨,心中愛,心中願」的複雜心情,都讓人目不暇給!

第三日正誕:《賀壽仙姬大送子》、《獅吼記》

近年看幾次《獅吼記》都很喜歡,劇情簡單但有衝突,曲白的比例恰當,沒有為唱而唱的部分。而且要演得好陳季常、柳玉娥也不容易,玉娥雖事事「眼緊」,但其實只是對丈夫「肉緊」,不能太兇;生、丑的對手戲詼諧得來也要有分寸。在公堂、金殿告狀的兩場也很考工夫,覺得整體演出效果比刪減過多的《牡丹亭驚夢》還要好。

第三晚的《紫釵記》幕幕精彩,第四晚的《牡丹亭驚夢》是劇團的正常發揮,在此不多說了。

這晚大家好像特別高興。

第五晚:《帝女花》

經過上月新光的失聲事件,這晚的《帝女花》好像特別好看。全台演員從〈樹盟〉到〈庵遇、相認〉都發揮到水準,〈迎鳳〉的〈禪院鐘聲〉一段很好聽,相信長平的悲憤也感染到台下。

到了〈上表〉,美英姐上場時的情緒和氣場簡直讓台下的我屏息呼吸,完全是「弱質纖纖,年方十六,若論權衡輕重,可以抵得十萬師干」的狀態,我目不轉睛,生怕錯過她任何舉動。為了安葬父王和救出弟弟,已亡國的公主抱著殉國的決心朝見新帝,見到乾清殿,想起往事,念到「國亡、父崩、母縊、妹夭、弟離」,心中不禁一陣悲涼。長平出場時在寂靜中唸四句打引詩白,正正與世顯襯著大鑼大鼓出場的激昂形成強烈對比,一柔一剛,非常好看!

上月看《帝女花》,令我有「莫戀新朝棄舊朝」之感,今次我繼續對號入座,覺得是「遺臣三百聽端詳」,這晚的〈上表〉就告訴台下觀眾,何謂薑越老越辣。

最後一天中場時間有頒獎儀式,但準備時間和致辭都花了不少時間,加上主辦方即席邀請蓋鳴暉合唱《歡樂年年》,情緒高漲,唱了三遍方才罷休,最後整個儀式差不多歷時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