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新秀演出系列《花月東牆記》

此劇當年由何非凡、羅麗娟、梁醒波、靚次伯等開山,之前看過李龍、王超群、梁煒康、高麗、阮德文、一点鴻等人演出,但各劇團似乎一向也少演。今次美英姐指導一眾新秀演出此劇,故也有興趣入場看看,喜見全台演員都有協調得宜的感覺。

《花月東牆記》的故事頗為巧妙有趣,生旦先在花庵相遇,其後兩次分別在嚴、仇兩府的花月東牆下隔牆拋物,相知相識相認,唱段動聽,六柱亦各有發揮,只是最後易弘器與殺父仇人輕易和解有點不夠說服力,可能是因為刪減了部分情節。個人比較喜歡第二、三場,比較有戲劇效果和衝突,尾場的主題曲對於新秀來說還是比較難吸引觀眾。

男主角易弘器這個人物挺有趣,先是失魂錯拿包袱、買醉驅寒後又對萍水相逢的官家小姐醉罵雙嚴,之後投在仇人門下,又膽粗粗地在東牆以言語相激隔牆人,有少許疏狂,但投府時能屈能伸,人物性格頗鮮明。同是才子,易弘器的性格跟所謂「五大名劇」的男主角又大不相同,編劇果然是因人開戲。今次關凱珊的演繹不錯,特別是〈易生投府〉一場,扮作趨炎附勢、不理親仇的小人頗入型入格,被仇人吐沫還當是香澤,厚顏無恥一番之後暗自悲憤的反應都做得適當,亦看得出總監在這段的做手方面所花的心思。而且關凱珊全劇與花旦也算配合得宜,比較自然,整體表現比上次《白龍關》好。但最後一場在仇府的〈花月東牆〉,懷疑隔牆人是玉英、焦急地等待對方回應時在牆邊太多走動,使人有點頭暈。另外,先不論她有否成功演繹凡腔,她的唱腔實在非常不好聽,整晚多次令我「起雞皮」,亦間中有懶音。

一向對靈音的印象不錯,但她的拍檔總是不太有吸引力,她的演出日期我也總是碰著其他事情,所以一直少看她的演出。她今次飾演嚴玉英,倒沒令人失望。她嗓子不俗,甜潤響亮,聽上去舒服,也富有感情,不會像木偶一樣。這次她學習美英姐的做手、身段、神態也學得不錯,雖未盡得其神但已略有其形,當然不夠本尊流暢優美自然,但也是好看的。而且難得她有大家閨秀、官家千金的風範,與秋波、父親、老僕松叔的戲也處理得好,表達到不同人物關係的層次,相信總監教得好,她也學得好。挑剔的是她唱曲時的口形間中不太好看,特別是發「圓唇音」的時候嘴巴張開的幅度過大。

鄧惠舒飾演秋波,第一次看她演戲,事前朋友已提醒她表情比較木獨,這晚也確是表情不夠變化,不過嗓子不錯,而且在調教之下也大概做得到這個機智丫環的動靜和語氣,若能再豁出去便好了。

鍾一鳴飾演嚴世藩,有點驚喜,分寸拿捏得不錯,有霸氣和老謀深算、辣手狠心但又疼愛女兒的感覺,效果頗佳。

司徒翠英飾演仇惜剛,有數段唱段,唱得不算好聽但也不過不失。惜剛對玉英一廂情願,最後在尾場有呷醋和發火的戲份,她都掌握得不錯。

郭俊亨先飾周松,後飾仇嚴,比上次《花田八喜》的周通好很多。江穎紅飾演七姨太銀鈴,戲份不多,但一出來已經是奸險的模樣,夠説服力,哈哈。

看完新秀版的《花月東牆記》,更期待下月看鳴記的版本。

維園戲棚度中秋

康文署今年復辦中國戲曲節,最後一炮是在維園搭建戲棚,邀請數個戲班在棚內輪流演出。這次選看龍嘉鳳劇團的《蓋世雙雄霸楚城》和《白兔會》,剛巧這兩天是中秋節和中秋翌日,戲棚附近又有花燈和慶祝的裝置,吸引不少人來拍照和湊熱鬧,戲棚外頗為擠迫。

戲棚外的燈飾
棚內派發的紀念品是可屈摺的扇

先列是次《蓋世雙雄霸楚城》的角色表:

李龍 – 夏雲龍

南鳳 – 賀彩鳳

梁煒康 – 毛德林

林子青 – 夏雲湘

杜詠心 – 賀飛虎

吳倩衡 – 賀超明

梁小飛 – 高雄夫

張肇倫 – 高桂全

司徒凱誼 – 高美玉

袁偉傑 – 楚太子

李沂洛 – 夏母

魏王 – 鍾颶文

沈栢銓 – 賀父

這劇當年由麥炳榮、羅艷卿、陳錦棠、任冰兒、新海泉等開山,這晚第一次看這劇,覺得人物眾多、熱鬧,劇情不算巧妙曲折,也沒有甚麼特別主題,但有七字戲的古樸,好不好看全賴演員的演繹和配合。個人認為第三場飛虎和雲湘洞房,眾人合謀騙取飛虎手上的軍械庫鑰匙頗有趣,吳倩衡飾演的明仔非常多戲份,和南鳳飾演的姑姐合謀很搞笑,可惜杜詠心不太像一名單親父親和兄長。第五場雙生雙旦和丑生在營房爭持的一幕是全劇的高潮,台上氣氛也高漲。龍哥飾演夏雲龍夠火爆牛精,可惜因傷勢未癒,這晚開打的部分少了一些。

自從數月前看過《梟雄虎將美人威》,感到當年為羅艷卿寫的角色多是性格不太突出的人物,今次鳳姐自己加了些搞氣氛的介口,達到搞笑的效果。不過這晚生旦的配合不算太好,例如在花園的第二場戲我便感受不到夫妻之情。另外,戲棚台前有面向演員的大大字幕機,但間中會失靈,演員若是依賴字幕機「提水」,一旦控制字幕機的人員一時跟不上,台上便可能會甩了整段曲。

《白兔會》

李龍 – 劉智遠

南鳳 – 李三娘

廖國森 – 李洪一

林子青 – 李大嫂

杜詠心 – 李洪信

吳倩衡 – 咬臍郎

符樹旺 – 李太公、火公

司徒凱誼 – 岳繡英

《白兔會》是好戲,但我似乎未看過六柱演員都演得好的陣容。之前看過龍貫天、鄧美玲、梁煒康、陳嘉鳴的配搭,正印生旦都失色,梁煒康稱職,嘉鳴姐的李大嫂則相當出色;也看過美英姐指導的陣容,劉惠鳴、梁非同、楊奕衡、李晴茵的配搭,大哥大嫂演得甚好;而今次則是龍哥的劉智遠好看。在我的印象中,劉智遠是不討好的人物,即使粵劇版的劉智遠沒有如部分劇種般另娶,上次看龍貫天的版本,在瓜田分別一折中卻覺得他有點嫌棄三娘、自我中心、只顧自己發跡的感覺,在後來二郎送子的部分,他的詮釋也跟劇本原意背道而馳,呈現的人物形象甚不討好。今次龍哥飾演劉智遠,卻毫不討厭,完全拿捏到「淺草困烏騅」的感覺,讓人「嘆一句塵污白羽」,可能是我看過他演的文場戲中發揮得最好的人物。

這晚生旦的默契比前一晚好,而且劇本質素比較高,本來應該效果更好的。鳳姐 固然是唱腔優美,演戲有其個人風格,但演《白兔會》卻不太符合我對李三娘這個角色的認知和想像。對我而言,三娘是溫婉又楚楚可憐的女子,遭逢不幸卻每每逆來順受,意志堅定而善良。鳳姐在第一場對劉大哥沒有閨閣女兒的嬌羞,在第二場面對丈夫以為休棄自己是為自己好和兄嫂不仁,沒有表達三娘的痛心和悲憤,後來磨房產子也明顯不夠慘和苦,到井邊重會更沒有捱了八年的憔悴和滄桑。這些可能與當晚大量刪減劇情有關(這晚每一場的開首都刪減不少,而且連劉窮說三不回、三娘以尖底水桶擔水的情節也省略了),令演員少了發揮機會,不過我認為主因還是演員的演繹方法。演員演戲好比烹調,若能掌握劇本為人物塑造的性格,再配合適當的表情、身段、做手、動作、台步,便能凸顯人物性格,就像以適當的烹調手法和調味料突出食材的原味,甚至提升食材的味道。人物性格與劇本的不符,可能是選錯了調味料。前一晚《蓋世》的賀彩鳳性格沒那麼突出,就如食材本身沒那麼強的個性,則可能調味料的使用可以隨意一點,但李三娘這個角色恐怕不屬這類。從前以為消化劇本和表達出來是理所當然,但原來吃雞有雞味、吃餅有餅味,也不是必然的。當然,各花入各眼,甚麼食店也有其捧場客,只是恰巧我不喜歡這家食店的這道菜吧。

 

廖國森飾演李洪一,竟完全沒有應有的「老婆奴」形象。翻看劇本,指李大哥本身純良,只是貪錢和受老婆唆擺,自言「一生錢作怪,半生老婆奴」。廖國森演來亦太有主張,不像「一生為傀儡,全憑扯線人」,反與妻子互相呼喝,似乎兩人是同等的壞,到最後一場時他甚至用手推大娘子的頭,著她「耷低頭講嘢」,完全不合人物性格。另外,戲棚音響本已調得太大聲,他更出盡全力唱曲,真的是加倍吵耳。

林子青這晚演反派,表現比前一晚好,有嘗試演出陰險惡毒的一面,但略嫌不夠「陰濕」,嘴臉不夠衰,而且對手不合作,做不到「扯線人」的感覺。反觀前兩次的大哥大嫂都比較合拍,大嫂也更「陰奸」。

吳倩衡飾演聰明可愛的咬臍郎已非常純熟,掌握得不錯。杜詠心飾演小二哥,表情甚為僵硬,與兄嫂爭執時不夠肉緊,愛妹之情不足,後來經歷了「送子最難求乳哺」、千里迢迢跪到膝蓋腫亦無太大的表情變化。

由於維園於晚上十一時關閉,這兩晚的演出晚上都在七時十五分開始,而且在十時十五分左右完結,更包括中休十五分鐘,即每套劇都刪減至兩小時四十五分鐘左右,令人看得不夠喉,更令人思疑在鬧市中大費周章搭建戲棚的意義。是為了教育和推廣戲棚文化嗎?但沒有買票的觀眾只能在外邊圍觀(和阻塞通道),不覺得他們有了解戲棚和文化風俗的機會。當然,演出期間應該只有持票觀眾方能進場,但會否考慮在沒有演出的時候讓大眾進內參觀?在附近安排導賞、相關的資訊展板?看到有外籍人士買票進場,但劇中的口白有時有字幕,有時沒有,他們如何看得明白?這次戲曲節搭建戲棚,似乎只是純粹一個形式,沒有實際好處:一方面對觀眾來說,演出長度大減、洗手間情況惡劣、音響差影響觀賞體驗;另一方面,相信非觀眾也沒有因此對戲棚、戲曲、香港的風俗文化有更多認識。這輪演出以「太平處處是優場」為主題,惟是當局在歌頌太平、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下,花錢也需要花得其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