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梁祝》(26/8/2023)

這個製作團體的宣傳攻勢一向強勁,以「鋪天蓋地」來形容實不為過。其實對我來說,宣傳得越厲害,越擔心是虛張聲勢。不過之前看過數次美英姐指導的新秀演出,感覺都不錯,她仔細用心地教,後輩也盡量學,就算本身條件不算優越(或者說我不看好)的演員也能明顯進步,抓住所派角色的特點來演繹。雖然我對新劇始終有點「戒心」,還是決定看看這次的新《梁祝》。

梁祝的故事版本眾多,粵劇、其他戲曲劇種、舞台劇和電影都有,相信團隊參考和集合了各個版本,再加入新元素,整理出今次相對合理通順的版本。先列分場如下:

 

1、 草亭結義

梁、祝二人泛舟遊玩,因吟詩認識,同嘆世間重男輕女,一見如故,撮土為香,結義金蘭。

 

2、 書院泄秘

馬文才一向傾慕英台,聞得英台遠赴杭州讀書,竟追到學堂來。這次馬文才的角色比葉紹德的粵劇版早出現,也有多些戲分,不是下半場才出來挖棺,同時為英台的背景作多些鋪墊;山伯聽到文才與英台的對話,開始懷疑賢弟的性別,也頗有趣。我不知道以上情節是參考其他版本還是全新創作,不過覺得安排不錯,看得舒服。學堂的其他同學有不少動作表演,精彩是精彩,但看來有點長,相信是為男女主角爭取時間更衣。

 

3、 補衣試情

英台為山伯縫補破衣,手藝純熟,山伯更見到英台的耳環痕,英台雖說是因為年幼扮觀音,山伯已八九成肯定英台是女子,只是沒有即時點破。山伯在這裡或許可以做得明顯一點。師母帶英台的家書到來,英台回家前向師母講明真相,並留下信物請師母為媒。

 

4、 十八相送

山伯沿途試探英台,但英台因畏羞不敢認是女兒身。不過奇怪的是英台明明知道山伯懷疑自己的性別,只是自己不敢承認,卻又為何說他蠢?這點好像比較說不通,英台的心態究竟是怎樣也不太清晰,這也導致〈十八相送〉可能是全劇劇本中比較弱的一場。不過很喜歡最後梁兄叫「賢妹」,英台以女聲回答的部分,挺有意思的。至於投影的鴛鴦和白天鵝有點怪形怪狀,很是滑稽,而觀音廟用像真的照片也有點怪,放大之後甚至有點模糊不清。

 

5、 樓台相會

祝父雖然迫女下嫁馬文才,但這個版本呈現的祝父算是比較通情達理,有守諾言等梁山伯一百日後才答應馬家的婚事,也看得出他是疼愛女兒的,不是只有趨炎附勢的平面性格。

 

6、 山伯歸天

山伯寫信給英台,希望能再見她一面,但英台只以一束青絲回絕。頗喜歡梁母向士九查問的一段對話,很能表現出慈母愛子之心,令山伯臨死前跪在母親跟前的一刻更感人。

 

7、 英台哭墳

英台在花轎臨門之時得知梁兄死訊,從喜帳後衝出,心裡已決意殉情,故向父親請求在出嫁前先到山伯墳前致祭。在正式哭墳前有了這一小節戲,劇情比較連貫。只是花轎被雷劈中後爆開這一個畫面有點誇張。唱段方面,想不到採用了潘一帆撰曲的《願為蝴蝶繞孤墳》的部分曲詞,十分驚喜,當中「卻為畏羞向檀郎怕示愛」一句很能配合〈十八相送〉時英台不敢承認的心態。但英台既然一早認識馬文才,便不是「盲婚將我害」,或許重演時可考慮調整。另外,潘一帆的文字風格明顯與這位編劇的不同,雖然今次不是全曲採用並有所修改,或許也應註明此曲的原撰者。

8、 蝶影翩翩

梁祝化蝶純粹就是歌舞表演,不過我不喜歡一開始太空館天幕電影般的特效,太科幻了。聲稱耗費十萬的蝴蝶CG也不好看,幸好之後生旦和一眾舞蹈員的舞蹈算是優美,總算有個圓滿的結束。

新劇當然沒舊版那些標誌性和耳熟能詳的唱段(始終觀眾聽了數十年),編劇李廷𩆨的詞也不算典雅,但平白通順達意,也不拗口,算是合格,而且最重要的是劇情安排比坊間常演的葉紹德版本更合理順暢,節奏明快,看得舒服。一直覺得葉紹德版本中的梁兄只見過女裝的英台一面,便痴情得要為她殉情,不夠說服力。(還是他一直也喜歡男裝的英台,在不接受同性戀的年代,一心認為英台是女子也起碼能夠以世人接受的方式結合,所以發現不成事便難以接受?)新《梁祝》的合理之處,在於讓男女主角經歷互相愛慕的階段,之後的殉情比較順理成章。而且新《梁祝》讓其他角色都有發揮空間,例如祝父、梁母都有多點戲份,葉紹德版本則過於集中生旦對手戲,其他角色淪為閒角(他所編的《紅樓夢》舞台版也是同一毛病)。相比之下,今次編劇和整個團隊的構思頗為成功。

演員表現方面,在藝術總監的指導和協調下,各人都配合得不錯,演來順暢。梁兆明可謂一洗頹風,明顯比平常用心(之前看過他和尹飛燕合演的葉紹德版《樓台會》,二人貌不合,神亦離,台上不投入,台下更不投入),與梁非同的交流也不錯,相信總監在這方面花了很多心力。我雖一向不喜歡梁兆明的唱腔,今次的〈山伯歸天〉竟也不算太難受。梁非同飾演祝英台,這個角色挺適合她,在頭兩場亦頗表現到英台巾幗不讓鬚眉的志氣。唱平喉固然對主攻花旦行當的演員是挑戰,但她上半場的演繹好像比下半場換回女裝更自然,可能下半場英台的悲痛還是比較難掌握的。經過悉心指導,她的唱做都過關,但〈樓台相會〉和〈哭墳〉兩場的感情方面還是感染力不足,除了面部表情管理外,相信要更善用聲線來表達情緒,亦可能要練習一邊哭一邊唱。英台哭墳有一小段水袖功的表演,贏得全場掌聲,但由於之前看過比非同舞得更好看的水袖表演,所以我並沒有看得太興奮,哈哈。

這次的製作很強調高科技、高成本,媒體報道和在社交媒體看到的意見大都讚投影、佈景、燈光等舞台效果美觀,投影不惜工本等等,其實這些舞台效果都不是一套戲的重點。當然,要成就一台好戲,佈景、燈光、服裝都是重要的輔助,但最關鍵的還是演員本身的實力和劇本的質素。舞台效果好像人的化妝,有錦上添花之效,用多了,就像是為一個人化濃厚的妝,可能凸顯該人的面部輪廓,也可能讓人有加工過度的感覺。好的演員和好的戲就應該不論濃妝淡抹,都是相宜。不論穿什麼,佈景如何,用不用投影,耗資多少,都好看的,才是真正好的製作。今次的製作雖然是化了一個「濃妝」,幸好也沒影響本身的戲,劇本處理、演員配合方面都算成功,藝術總監的心血沒有白費。

班主彭美施用人脈和影響力吸引一些從未或少看粵劇的觀眾進場,亦不吝宣傳,對推廣粵劇是件好事,但希望宣傳重點不要落在舞台效果之上,亦希望這些觀眾看到和記得的不只是「重本製作」或燈光投影有多「美」,而是感受到戲曲藝術的美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