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梨花》(1968)

編劇、導演:馮志剛

主演:陳寶珠、羽佳、譚蘭卿、沈芝華、白龍珠、余惠芬、黎雯、尹靈光、李鳳

撰曲:潘焯

戲中演員大部分都是粵劇中人,也有部分常用的粵劇音樂,但更多的是黃梅調旋律,而且由於只有武打場面配有鑼鼓,或可界定為有粵劇成份的歌唱片。

少見陳寶珠以花旦造型演古裝戲,今次第一次看,確是青春美麗,但由於不是真正的戲曲舞台演出,手眼身法步等傳統功架不算突出。羽佳飾演無風起浪、遇事太過喧嘩的薛丁山,角色不討好卻出奇的好看,絕不簡單;他以武打見稱,在這套電影裡除了有表演武功的機會,唱腔和演繹都出色,特別是在靈堂一邊哭一邊走到樊梨花棺木前的唱段,是真正的聲情並茂。另一驚喜是以女丑聞名譚蘭卿反串演「老千歲」程咬金,穿起蟒袍、貼上鬍鬚,一本正經,竟可完全擺脫女性的神態和動靜,真的厲害。沈芝華與陳寶珠同為「影壇七公主」,今次飾演攔途截劫卻被梨花折服並收為義子的薛應龍,角色可愛討好,也演得維肖維妙。

本不特別喜歡薛丁山與樊梨花的故事,因為是名符其實的「搵戲嚟做」和「搵交嗌」,但必須說今次的電影版很好看,演員和音樂都值得欣賞,若有機會買到票會再看,哈哈。

美中不足的是這天的映後座談會,兩位講者一開始便花太多時間說六十年代的電影圈大環境和歷史背景,完全不點出講話內容跟電影的關係,說了半小時尚未就當天的電影作導賞和分析,甚至在全場觀眾看畢電影後再介紹一次劇情,有點浪費時間。到了終於討論電影的部分,內容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其中一位講者談及電影中的鏡頭運用,卻沒有解釋達到了什麼效果或值得欣賞的地方,又說什麼自然主義、寫實主義,只像一個電影發燒友在場內發表意見,發揮不到導賞、啟發思考和討論的角色。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樓台會》(19/11/2022)

藝術總監:吳美英

繼續愛屋及烏系列。老實說,單憑這個演員陣容不太能吸引人入場,有這位藝術總監的指導才覺得有點質素保證。山伯、英台、士九、人心四位主要演員都表現不錯,尤其是上半場,〈草亭結拜〉和〈十八相送〉都配合得好,整個畫面很和諧。下半場則比較複雜,山伯在〈樓台會〉和〈山伯臨終〉時要表達激憤,演繹仍是有點浮誇,不過比以前已經稍有改善。文華的聲線即使以坤生來說也是過高,唱歌時口形也不好看,口張得太大,好像要把人噬去。

瓊花女模仿美英姐的做手和身段學到七八成,但唱腔和融入感情方面仍有進步空間,所以到了〈哭墳〉這些很靠個人魅力的獨唱段落時還是有點失色。士九和人心雖然戲份不多,卻也演活了一雙護主心切、感情深厚的僕人。李晴茵飾演人心扮相可愛,〈士九求方〉中有一些表達士九長途跋涉去祝家的台步,似是過河或踏石澗,設計得很仔細。梁振文飾演馬文才,雖是聲線響亮,卻未能擺脫內地風格的唱腔和關目,予人硬繃繃的感覺。

這晚的演出有點驚喜,可見態度決定高度,條件不差的新秀若虛心求學加上良師指導,找對了方向便有機會成就一台好戲。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烽火姻緣》(16/11/2022)

藝術總監:吳美英

此劇又名《戎馬金戈萬里情》,據說當年編劇潘焯吸收了電影《烽火姻緣》和京劇《七星廟》等情節,改編予林家聲的劇團演出。老實說,看之前也有點擔心,因為上星期看得我差點睡著的《烽火恩仇十六年》正是出自這名編劇之手。不過這次的劇輕鬆得來又有點惹笑,雖然某些場口有點冗長,但算是讓演員有戲可演,整體效果不錯。

這次的選角有心思,各柱的戲分也不少,要所有人也配合得宜才好看。梁非同飾演活潑有主見的賽花很適合,在狩獵和七星廟兩場與關凱珊很合拍。吳倩衡、陳紀婷二人的角色多對手戲,二人相映成趣。賽花和排雲一雙主僕也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另一對拍檔鍾一鳴和鍾颶文也成功做到喜劇效果,不錯。楊奕衡飾通番賣國的崔應龍,她演這種蠱惑的小人物挺入型入格。

以「新秀」來說,各人的演繹都過關,但部分人需留意唱曲時是否露字,而露了字又是否讀音正確,特別是文武生關凱珊,先不論她唱得好聽與否,她這晚的曲詞我可能有三成都聽不清楚,唱功技巧竟比上年演《白龍關》時退步了。

十月新光

先說《洛神》。很喜歡這套戲,演員差不多每一場都有矛盾的心情,很有發揮。劇團保持一貫的高水準,但很可惜的是今次比兩年的版本作出不少刪減,最明顯的是第三、四場,可能比原本早了半小時完場。

劇團一直保留雙洞房的原有設定,本足引以為傲,但今次改成單洞房,沒有了交換金銀燭台,沒有呼應曹丕怨恨父母不分長幼秩序,似乎浪費了原編劇的巧思和伏線。單洞房雖未至於影響劇情的流暢度,但看到連鳴芝聲也這樣刪減,令人很唏噓。

刪減後問題比較大的還有第四場在梨香院的一幕。這幕本來長逾半小時,今次短了一半有多,一些「有戲做」和交代重點的部分也沒有了,講述宓姐嫁後心情、「難自禁,擁痴郎」的乙反芙蓉唱段消失,宓妃和子建並沒有親密行為,卻仍被國老說二人有私情。宓妃叫子建帶德珠避風頭等一連串口白都刪走,交代得不太完整。而小曲<禪院鐘聲>也刪去,可惜。

我認為洞房、梨香院、寫書、七步成詩這幾場戲都是戲的所在,兩年前的版本基本上都不能再刪了,反倒是洛水夢會只是歌舞表演,效果美是美,但若為了這段而要在其他場口作出這麽大的刪減,恐怕未必值得。為了迎合觀眾嘅口味、與時並進而對數十年前的作品改動是無可厚非,但若為了改編的東西而捨棄原有的好東西,未免有點本末倒置。

鳴芝聲是行內的「班霸」,人強馬壯,一向也以演出比其他劇團足本見稱,亦最有本錢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是特點也是優勢。若為了減省時間和成本而跟其他劇團一樣大刀闊斧,真是太可惜了。希望能再看這個班底演出比較足本的《洛神》。

這一台還看了折子戲、籌款演出《帝女花》和日場《月老笑狂生》。

折子戲分別為《寶蓮燈之二堂放子》、《牡丹亭驚夢之幽媾》、《雙仙拜月亭之哭靈》和《龍鳳爭掛帥之洞房》。〈二堂放子〉由黎耀威飾演劉彥昌,不過他唱做和演技都明顯未夠火候,擔不起整折戲,所以我們的目光全程都在沉香和桂英身上,腦內則回想上次看呂洪廣廣叔演這折戲的情況。

四折之中最喜歡《雙仙拜月亭之哭靈》,瑞蘭的獨唱很感人,尤其是「長夜獨自痛哭,候亡魂莫垂帳,西樓暗推窗,不見夢魂來,我暗捶床」這幾句,美英姐配合一連串的做手和身段,她做捶床的動作時我也有點捶心的感覺。這段詞寫得真好,簡單的兩句「怕只怕狹隘人間,載不盡愁多怨廣」就道出了兩位戲中人的遺憾和尋死的心態。

第一次看《龍鳳爭掛帥之洞房》,效果挺好,二人針鋒相對,惹笑得來但又不會吵鬧,而且男女主角默契好,真是連端椅也同步,這種細節在其他劇團不易看到。另外,朋友指出其他劇團演這折戲時,男主角通常只是坐在椅上睡覺,但這晚男主角真的整個人平躺在地上,頗有誠意。希望有機會看全劇。

第二晚的《帝女花》場場精彩,不過最深刻的要數〈香劫〉,若不是這個班底不會這麼好看。另外,〈上表〉時宮主上殿的儀範、看著變節舊臣的眼神、對清帝一笑嫣然這些都處理得很好。雖然可惜第三場的〈乞屍〉改為沒有男女主角、較短的〈移花〉,但也屬無可奈何,因為這晚刪減後的演出也差不多四小時長,而且劇情算是交代得清楚。

《月老笑狂生》可稱雙旦戲,嘉鳴姐大有發揮,與各位對手的交流也好看。這次劇團演的版本很足本,甚至比晚上的刪減版《洛神》還要長一些。希望劇團以後也會堅持演足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