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苑青年團《販馬記》

《販馬記》
詹浩鋒 – 趙寵
梁非同 – 李桂枝
陳鴻進 – 李奇
黎耀威 – 胡敬
莫華敏 – 李保童
芯融 – 春花(先)、趙連珠(後)
吳立熙 – 田旺
蕭詠儀 – 楊三春
沈柏銓 – 禁子
袁偉傑 – 劉志善
張潔霞 – 劉夫人

這晩的演出比之前看過的版本更貼近唐滌生的泥印本,特別是頭場,之前未看過所以有點新鮮感。第一次看詹浩鋒擔正,他在義父阮兆輝的教導下拿捏到趙寵「驚青」又愛護妻子的特點,雖間有口誤,算是演得自然流暢,也做到喜劇效果。

梁非同演李桂枝,與詹浩鋒在〈寫狀〉和〈告狀〉很合拍,而在告狀上場時以平喉唱一段南音,勝在聲線穩定也聽得舒服。但個人認為她演少婦的角色還是稍欠說服力,在〈會父〉一場也可以再肉緊一點。芯融分飾兩角,演小姑連珠比侍婢春花自在,但唱做唸仍略嫌生硬,表情亦欠變化,看來由主攻粵曲演唱會到轉戰粵劇舞台還需好一段時間的浸淫。

吳立熙飾姦夫田旺,好像是我第一次看他演反派,效果也不錯,與蕭詠儀的三春都演得自然,二人在第二場與李奇和春花的對手戲也發揮自如。莫華敏飾桂枝弟弟保童,仍是一貫的表情比較少,但看得出他演文戲有進步。

這晩剛巧是平安夜,以這悲劇背景的溫馨喜劇來作為我這年看的最後一齣粵劇,也算圓滿。

《呆佬拜壽》、《琵琶記》、《焚香記》

今個月睇《呆佬拜壽》、《琵琶記》、《焚香記》,專睇啲未睇過而且甚少搬演的戲,順便捉緊這幾位大老倌嘅尾巴,總算盡咗一點好大嘅苦心(但老實講,真係唔希望我重蹈覆轍)。

《呆佬拜壽》

劉阿茂 – 阮兆輝

戴三姐 – 尹飛燕

何恭仕 – 陳鴻進

老師 – 廖國森

戴父 – 溫玉瑜

戴大姐 – 陳嘉鳴

戴二姐 – 蕭詠儀

改編自波叔的同名電影,主角當然是「呆佬」阿茂,其他演員都發揮不多,丑甚至比花旦多戲,有一折在義莊的戲,丑生是等待封棺殮葬的鬼,出場時故意模仿《再世紅梅記》李慧娘的出場模式,鬼步和各種動靜當然不及花旦正式演般神似,也已有趣。場刊指三姐愛阿茂戇直,但我在洞房和囑咐他先行回戴家拜壽兩折戲中並沒有感受到這種感情。看來這戲真的只有阿茂比較可觀,陳鴻進、陳嘉鳴和溫玉瑜的演出能帶起氣氛,算是稱職,但奈何真的沒有太多發揮機會。

————-

燕姐在和仔哥合作的這台戲明顯比上星期落力得多。

《琵琶記》

蔡伯喈 – 吳仟峰

趙五娘 – 尹飛燕

牛僧儒 – 梁煒康

牛蕙蘭 – 高麗

蔡父、仁宗 – 郭啓煇

蔡母 – 陳永光

桂南芬 – 溫玉瑜

雲娥 – 江㯋紅

這「爛衫戲」不常有人做,據說是因為故事太慘又難演,而且不賣座。不過這晚入座率不錯,目測似乎也有七成。

一、陳留縣的伯喈與五娘新婚兩月,便被父促上京赴考。二人依依惜別,蔡母怨蔡父令兒子長離膝下,擔心媳婦侍奉不周。

二、伯喈高中狀元,與榜眼探花到牛丞相府中拜謝提拔。牛丞相讓女兒在三人之中選一人為婿,選中伯喈。伯喈明言早有糟糠,決不再娶,但牛丞相為怕女兒失望,決定略施小計斷絕伯喈與家中的書信來往。

三、陳留大旱,良田荒廢,滿地餓殍,十室九空。中秋當日,五娘為買藥而誤了領米時辰,被家姑責難,吃糠充飢時被翁姑撞破。家姑和家翁接連因病和飢餓死去,五娘賣髮以為殮葬。家翁死前囑咐五娘上京尋夫。

四、五娘扮作道姑,抱著琵琶沿路賣唱乞食,終到京師。她在彌陀寺掛起翁姑畫像,伯喈無意之中看見,懷疑五娘來了京師。五娘從主持口中得知伯喈已成名。

五、牛丞相在金殿上指伯喈的父母和妻子都已餓死,應奉御旨娶蕙蘭。伯喈願拋卻烏紗,削髮為僧,即場薙髮。

六、五娘來到相府,向蕙蘭道出身世,蕙蘭驚聞伯喈有婦,感五娘之賢孝,決定讓二人破鏡重圓,安排她到相府見伯喈。

七、伯喈回相府收拾行裝,在書房誤認五娘為蕙蘭的表姐雲娥,又以為她是蕙蘭派來試探自己。五娘誤以為伯喈負心,在畫像上留下字句便離去。伯喈發現來者原是五娘,責蕙蘭阻礙他夫婦重聚,同時急忙追蹤前去。蕙蘭求老父成人之美。

八、伯喈五娘在廟裏重逢,互道淒涼。牛丞相到來,宣旨伯喈還俗、回復官職,與五娘重圓破鏡,共享榮華。

全台演員也落力演出,歌曲動聽,但演員似是跟棚面的音樂師傅不太合拍,音樂甚至有時蓋過了唱者,有點吵耳。現在某些演員利用面向演員的字幕機已是毫不掩飾了,但有字幕機提示也有錯漏,怎不令人洩氣(當然,若字幕機有錯字,也會跟著唱錯)。

吃糠一場應是全劇最慘情的一場,部分觀眾看得潸然涙下,我卻無動於衷。可能是飾演蔡父蔡母的演員功力未夠,也可能是和五娘的磨合不夠,影響了效果。第四場說到五娘冒雪餐風一路行乞至京師,五娘一路大幅度的震抖,有點誇張。我認為有時候太誇張的演繹反而會流於表面,未能感動台下。我自問是眼淺的人,看戲本來很容易心噏,但今次反而完全不用拿紙巾。

金殿薙髮一場,是文武生的大好發揮機會,我猜若然不與任姐的攝人氣勢比較,仔哥這晚的表現可能已算是現今最好的金殿薙髮了,實在想不到現時有誰可以演得好這場。況且同場的牛丞相和仁宗也至為關鍵,開山的分別是波叔和四叔,浄聽錄音也有戲,而這晚的丞相和仁宗,表現只算是合格。

記:當晚遲了八分鐘開場,中休又多了數分鐘,最終11:45才完場。

————————

《焚香記》

王𣁽 – 吳仟峰

招桂英 – 尹飛燕

王忠 – 溫玉瑜

謝媽 – 高麗

小菊 – 江㯋紅

金大爺、判官 – 郭啟煇

張千 – 溫子雄

一、大風雪中,落第儒生王魁和歌姬桂英在海神廟初遇,桂英憐才,救貧病交迫的王魁回家,並從此添香伴讀。

二、土豪金大爺欲以三千両下聘桂英,但桂英不貪富貴,更以自己的積蓄贖身,從此洗浄鉛華,與王𣁽結合。謝媽叮囑桂英要多為自己打算,認為男兒心易變。

三、三年後,王魁再度上京赴考。桂英相送至海神廟,一同指誓男不重婚,女不再嫁。

四、王魁金榜題名大𣁽天下,一朝得志便嫌棄桂英的身世,欣然答應丞相招贅為女婿,寫下休書寄給桂英。老僕忠伯知悉後大義責難,但王魁未有回心轉意,忠伯嘗試追回書信不果。

五、桂英接到休書後到海神廟向神靈哭訴,上演一場「打神」,獨唱逾二十分鐘後自縊而死。

六、桂英化成厲鬼向判官告狀,聲言若王𣁽存心薄倖便要向他索命。判官准她回到陽間試探王𣁽。

七、王魁聞得桂英自盡心中有愧,但見到桂英時仍是直言嫌棄她的身世,終被判官索命。

這個「王魁負桂英」的故事也是第一次看,節奏算明快。花旦戲份甚多,更有整場「打神」的個人發揮,真希望她不用唱得這麼辛苦,以致台下也聽得辛苦。她在陰司告狀時更拼老命般攀上攀落,獨惜因為動作不俐落,也跟飾演精靈/妖精的一眾演員不夠合拍,只落得讓台下心驚膽跳,不算享受,一句「高處倍心驚」的唱詞道盡我當時的心境。

仔哥飾演王𣁽,在第四場做到一朝得志便意氣風發的「沙塵」模樣,但在被忠伯發現他負心那部分好像可以奸和惡一些,會更配合肉緊的忠伯。

有趣的是,部分唱詞和《紫釵記》的很相似,例如「盼莫盼於郎長情」、「身外物典將清」等等,網上有資料指此劇由鄭孟霞所編,未知真假。

看這三齣戲均屬體驗性質,這些班底演這些劇,我覺得值得一看,只是沒有重看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