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群英劇團《鳳閣恩仇未了情》

之前只看過這戲一次,是吾識大戲的賀年作品,由三人分飾耶律君雄,兩人分飾紅鸞郡主,效果不錯。今次除了尚夏氏跟上次一樣都由梁煒康擔演,其他角色的演員都跟上次不同。

這劇由正印花旦和兩名丑角擔起,今次也幸好有群姐和吳立熙伙拍梁煒康,三人擔起大旗,生動活潑。群姐演喜劇不錯,演出郡主失憶前後的性格對比;而立熙得輝哥教導,本身靈活的他演倪思安也得心應手;康對劇本熟悉,即場考立熙以南音及梆黃等音樂格式讀番書,對方也接受挑戰,二人臨場反應甚佳。

這劇文武生戲份不多,但也有發揮空間,光聽網上的開山演員現場錄音,已感受到君雄第一場如何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第三場由惆悵轉為無奈,以及第五場的官威。在如此強烈的對比下,今次的男主角只是試圖把曲詞唱完,懶音多又唱腔沒味道,口白的錯漏可謂致命,又甩又窒又錯(據了解現場設有面向演員的字幕機,可試在相片中找找🥲,可能口白沒有字幕,所以「講到一舊舊」)。說到爛的「千斤口白四兩唱」 ,正是「講嘢都講唔掂」,斷句又大有問題,聲綫如何洪亮也是徒然。何況,他的關目和表情完全沒有胡地猛將的威猛,審案時亦乏官威,令人非常失望。老實說,上次吾識大戲的陣容,即黃成彬、龍玉聲和譚穎倫分飾君雄,任何一人的表現都比今次的男主角優勝。尤其是尾場的譚穎倫,一出場便目光如炬,氣勢十足,唸白流暢,會在適當的位置停頓。

不知是否內地演員普遍唸白較遜色,飾演尚精忠的梁小飛也是窒口窒舌,甚至甩了大半段白欖,竟由在戲中飾演他妻子的梁煒康代為講了一大半。狄親王韓德光眼神夠凌厲,但同樣是說話節奏有待改善。莫華敏算是四名內地來的生角之中比較用心交戲的,雖然也有不少錯漏和偏向生硬,但起碼和其他演員有不錯的交流,對於梁煒康的插科打諢他也接得上,比想像中好。

其實,不只是主要演員,是晚一開始的第一個海盜數白欖也好像拍子不對,粵劇的各種說白不比唱曲容易,兩者亦同樣重要,前者更講求掌握節奏,抑揚頓挫有致,不是好聲便橫行無忌,分分鐘更考功夫。

首次看這套戲的單張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紅菱巧破無頭案》

早已聽聞美英姐演此劇冠絕同群,但一直也無機會欣賞,引以為憾,所以見她首次為油麻地新秀系列執教便選了此劇,終可一睹她如何詮釋此劇,自是十分期待。

黃成彬、梁非同的生旦組合討好,前者將大大段的口白唸得鏗鏘有力,並不簡單,官威十足;兩人在<對花鞋>一折非常合拍,生旦互相情挑也不會過火,內心戲亦做得仔細,總監的功力和功勞可見一斑,當中特別喜歡旦角的關目、表情、身段、動作,一開始時咬手巾仔,已盡顯「心思思」的心境,加上之後與擊樂、音樂配合得宜的優美身段和做手,成功做到騷而不淫蕩,分寸剛好,個人覺得她今次的表現亦比以往更有自信,非常吸睛。

此劇可謂雙旦戲,故一開始對由芯融飾演蘇玉桂有點擔心,因之前在網上看過她的演出片段,嗓子雖然不差但做功演技都十分僵硬。幸好,她和飾演柳子卿的袁善婷在指導下均明顯演得比以前自然,感情掌握得不錯。芯融第一晚狀態不佳,聲綫遠遜平時,唱得吃力,第二晚則有所改善,但個人覺得唱腔仍是偏浮,高音不夠「穩陣」。

飾演孟松和秦三峰的郭俊亨和林汶聲亦表現稱職,而兩晚演出的小角色如小曼、女鬼、左魚、衙差、村民、證人也看得出仔細調教過,演出自然流暢,看得舒服。左魚在第三、五場的表演方式有少許搞笑成份,為緊張的劇情帶來緩衝,效果不俗。

看到新秀經過資深老倌教導交出悅目有水準的表現,總會心中感動。期待下一齣美英姐指導的戲。

《大紅燈籠蘇東坡》

之前看過《蝶海情僧》、《聊齋驚夢》和《漢王天嬌》,對大師的作品不敢恭維(縱然聽聞這三齣已是比較對路的戲),所以今次看這《大紅燈籠蘇東坡》也不抱期望。今次的新作文句不通的毛病仍在,而為了配合蘇軾的大文豪身份,間中更會硬塞他的詩詞到曲詞之中,加上連口白也出字幕,實在不容有失,真難為了一眾演員接近一字不漏地背下這個翹口劇本。

故事情節方面,為了融入蘇軾寫《赤壁賦》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出東坡肉的事跡,偶有莫名奇妙和不合理的情節,但整體而言尚算說得通。最奇怪的反而是安排陳嘉鳴唱舊曲《男兒當自強》的新詞和山歌。

第一、三場都有歌舞場面,分別採用〈玄武湖之春〉和〈玉樓春〉的音樂,旋律優美但難度亦頗高,讓兩位擅唱的主角有所發揮。是晚是五晚演出的第三晚,美英姐狀態甚佳,在尾場演病懨懨的盼盼真好看,獨唱十分鐘南音時眼淚盈眶,悲傷得來又不會過火,演大師的神怪作品也能演得這樣自然實屬難得。看過的粵劇中似乎也比較少有為旦寫這麼長的南音,效果不錯!尾場中生旦的對手戲也很令人動容,兩位主角都唱到落涙,大師總是喜歡催淚😅😅

看戲前有擔心過看不明大師充滿「玄」念和神怪東西的大作,豈料今次還可以,能夠理解人生禍福難料的主題,而講述平瘟疫的事以呼應現時疫情也有噱頭,雖然還是不太理解為何「燃燒自己,照亮他人」是「人生哲理」,這句說話比較像是一個做人的理念。

劇中蘇軾比盼盼至少大二十年,但演員的真實年齡則相反,花旦比文武生大十多年,有人說在這樣的年齡差距之下花旦顯老態;的確七十多歲的演員已不年輕,但要這樣計的話,劇中的蘇軾演來也不像四十多歲呀,他跟章惇是同學、好友,那為何章惇要掛長鬚,蘇軾卻還是青靚白淨的少年模樣?個人認為戲曲的微妙之處在於角色年齡和演員年齡沒必然關係,最緊要還是看演員能否演得傳神,七十多歲有時比十多歲的更富少女神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