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芝聲劇團《紅樓夢》

九場十一幕的戲,感覺有點長,不過由於《紅樓夢》的故事本身也極長,關鍵的事件實在不少,也只好如此了。唯一並非必需的一場是<笞寶玉>,似是旨在讓武生和小生有點戲份而已。先列出分場如下:

一丶黛玉進府
二、閉門羹
三、葬花
四、笞寶玉
五、紫鵑試玉
六、熙鳳獻計、洩密
七、焚稿、歸天
八、洞房驚變
九、祭瀟湘、幻覺離恨天

整體來說,這場表演很不錯,當中有不少專為此劇而編的動聽音樂,同時有幾段高難度的唱段,而角色亦開正蓋鳴暉、吳美英、陳鴻進、陳嘉鳴的戲路。蓋的脂粉味和輕浮不羈的風格,演來當真駕輕就熟,雖然間中也有些過火,例如在第一場<進府>,他以吻黛玉一下作結,實在不恰當,因為寶黛之間的感情在黛玉葬花、寶玉訴情前都應是比較含蓄的,縱使「相逢如重見」,又豈會初相見便如此親熱呢?

美英姐演病女子真是一絕(上次的《紫釵記》真的很難忘),<葬花>、<焚稿>等高難度的唱段很多地方都要哭著唱,縱然她仍有甩曲和聲線不夠穩定的問題,但她的年紀實在不小了,而且她的感情、功架、做手、台步、扮相、氣質都堪稱滿分,她的拉腔的確很能觸動到台下的我。在<洩密>一段,她驚聞寶玉娶寶釵的噩耗,反應做得恰到好處;在<幻覺離恨天>裡,她邊拉腔、邊跳舞,更是盡顯功架,真的很欣賞她自己鑽研出優美多變的身段和做手!!有時候看新秀演出,會覺得他們的做手不夠自然,或他們有點不知所措,做來做去也只是幾個動作。鳴記各位老倌的做手便形象化、生活化、多元化得多了。

陳鴻進演賈太君即興發揮的空間不大,但非常入戲,與蓋和陳嘉鳴的王熙鳳也非常合拍。不消說,陳嘉鳴演王熙鳳十分合適,氣勢逼人,比演丫環出色多了。

事後也上網聽了雛鳳的《紅樓夢》唱段。有些人可能會將鳴記與雛鳳比較,但我一來未看過龍梅高峯時期的現場表演,二來也對後者「過份的」尊師重道沒甚好感,未能客觀地評論。雖然我絕不會說自己是鳴記的粉絲,但起碼他們是嘗試自己創出一條路吧,他們的演繹是有個人風格的(當然,我也不是喜歡他們全部的風格)。到了七十多歲還處處跟著師父的步伐,數十年來盡是模仿,請恕我不能理解這種人呀。來到這裡,我已經是評論演員個人,而非他們舞台上的表現了,實應在此停筆。

《風雪情緣》

「風雪情緣」是黎耀威為鳴芝聲劇團改編《一樓風雪夜歸人》的新戲名。據資料所得,《一樓》由唐滌生先生編劇,舞台版由任劍輝、芳艷芬開山,其後任氏曾與吳君麗、麥炳榮、任冰兒將此劇拍成電影版;另有芳艷芬、吳楚帆、張活游的民初電影版,香港現時也似乎每隔三兩年便有劇團搬演,南鳯、陳咏儀、油麻地新秀系列都演出過。雖然我未看過《一樓》的原始版本,但相信這次黎為鳴記「整理劇本」,角色、劇情都大致與原本的故事相同,只是結局改了。說了這麼多,是想說這劇不時都有劇團選演,且一向不多演新戲的鳴記也挑了來改編,讓我對此劇有所期望,想知道其吸引力何在。

yilou
油麻地新秀系列版本的劇情大綱
yilou2
民初版本
IMG_4207
鳴芝聲版本

偷聽之下(其實她們聲音大,我是被迫聽啊),發現附近的嬸嬸都認為最接受不了的是生旦二人叔嫂偷歡,故事過於「前衛」、「新潮」,又說還是喜歡唐滌生的才子佳人、典雅曲詞,殊不知其實這劇正是唐氏的手筆。需知唐氏芸芸作品之中也有較為通俗、劇情牽強的戲。當然,這並無損唐氏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總不能每一套劇均是嘔心瀝血的曠世名劇吧。只是希望觀眾不要盲目慕名、不求甚解。而且,重點是,我認為此劇最突兀的地方不在於亂倫和不道德的行為,而在於角色設定和情節推動方面,詳說之前,先列出分場:

一、訂盟、失散 - 先由管仲芳侍婢楚雲向觀眾道出仲芳身世和失明原因,其後離家遊歷多年的秦孟瑜到訪,與仲芳說起在鴛鴦岸上(地方名?)二人互相扶持,現應訂下婚約,再一起唱了貫穿全劇的主題曲(後來相認、團圓的時候兩次重唱)。瑜回家收拾行李,欲搬來與芳同住,怎料分別後發生戰亂,瑜的三哥秦叔亮領軍到來,說要炸毀村落,芳與雲頓失家園,無奈隨亮回軍營暫避,與瑜失散。

二、成婚、出征 - 半年來,亮對芳照顧有加,更為芳尋得名醫治好雙目,芳為報恩嫁予亮。先由秦家僕人秦桐向觀眾道出秦家家世,提及三兄弟是同父異母,各人品性如何,還有一位已死的秦二小姐。其實他們同父異母、二小姐早死對劇情完全無影響,不知為何要提。亮、瑜二人並非同胞兄弟,所以瑜不顧兄弟情誼而與嫂私通嗎?但二人又有不少地方顯得手足情深,實在奇怪。另外,芳縱使從未見過瑜的樣子,也該認得他的聲音吧,要不就寫瑜在氣得暈倒之前驚訝得說不出話吧。此時亮接得軍令,與芳拜堂後便應召出征。

三、相認、私通 - 長兄伯閒命芳為瑜治病,真不明白為何安排芳認不出瑜,瑜也只管百般挑逗嫂嫂而非直接講明真相,導致唱了一段,說了一大段,胡鬧了一大段。其實這段生旦戲不應著墨於相認的過程,而應多寫他們的矛盾心情,更不該相認後便隨即相擁,說一句情不自禁便往床邊走去,太突兀了。另外,為何芳一直都叫瑜作「屏郎」呢?是瑜在外遊歷的時候不便用真名嗎?為何完全沒有交代?

四、產子、鐵雁回巢 - 十個月後,芳誕下與瑜之私生子,適逢亮戰敗斷臂回歸,幸得楚雲認作其與瑜之子。亮一方面為了避隱,一方面仍懷疑叔嫂偷歡,帶芳到偏遠的山房居住。

五、乞歸、訴情 - 在山房中,芳對亮極為冷淡,更為此與亮爭執。在得知瑜被迫與郡主成親後,甚至跪求亮讓她回秦家「喝喜酒」,跟第四場她極怕讓丈夫知道與瑜私通的那份心虛存在很大的矛盾,令人對芳的性格和心態摸不著頭腦。楚雲對亮說出真相,亮決意讓瑜和芳合浦珠還。

六、雪夜回歸 - 這幕的意境正是點題的「風雪夜歸人」。風雪夜中,瑜為被迫婚而惆悵之時,芳為尋郎回歸秦府,二人同悲無從走出困局,芳甚至提出一起殉情。亮查出郡主之父當日曾通敵導致其軍大敗,郡主亦受牽連,瑜和芳終能成眷屬。

略談演員的表現吧,蓋鳴暉一貫地聲音響亮,但我覺得她今次也演得和唱得胡鬧了些,特別是第三場「強吻」仲芳、拉她的手、命令她坐近自己等等舉動,都似是呼呼喝喝,無理取鬧,不像是對著久別重逢的愛侶,不論這一切是劇本要求的還是演員的詮釋,都奇怪的很。美英姐的嗓子在第一場好像還沒有準備好,幸好之後越唱越順暢,在尾場「風雪夜歸」時的唱段也感情豐富。陳鴻進和陳嘉鳴的即場發揮挺不錯,並沒有流於粗俗。黎耀威演三哥頗稱職,人物性格掌握的好,而且老實說,他的角色是戲裏唯一比較正常的,沒犯駁或不合理的行為。廣叔的秦桐和李婉誼的郡主其實都是不需要的角色,有點浪費了他們的存在。

演員表現跟角色設定有密切關係。正如上文所言,此劇最突兀的地方在於奇怪的角色設定,文武生是吊兒郎當的花花公子,突然愛上失明的鄉村女子,還專一癡情到這個地步,是不太有說服力的,也絕非討好的角色。而且他在最後一場突然發現自己的癡情害了仲芳,是何等奇怪。仲芳的性格更加矛盾重重:她是名醫之女,應是知書識禮,卻先跟瑜婚前相好,嫁予亮後,未得知瑜的身份前還以「冰清玉潔」自持,怒斥瑜越禮,相認後又隨即與叔偷歡,桃花結子又把責任推到楚雲身上,還想保持「婦德無虧」;亮戰敗回家後更對他發晦氣,到最後甚至想一死了之解決這筆糊塗帳,全劇都是不負責任、不討好的行為,演員自然很難演得令觀眾喜歡,遇到這種故事情節,再努力也是徒然。況且,除了在第一場外,生旦之間的感情並不感人,只是兩個自制能力極差、不顧後果的年輕人的冤孽罷了! 另外,總覺得有點對白寫得不夠到位,尤其是第二場,差不多全都是口白,改編時應可考慮加入其他種類的說白,甚至唱段,令這場更豐富,演員也更多發揮機會。

若論應走的改編方向,以前也有評論人說過《一樓》劇情牽強老套,今次總算起碼換走了三女共侍一夫的結局。有老倌和學者說過,看戲曲的觀眾不應「駁故」,因為重點是看演員的演技。這點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適用的,但今次《風雪情緣》的劇本恐怕沒甚麼讓演員發揮功架的機會,人物性格一塌糊塗,劇情老套又沒甚麼特別「排場」可看。當然,中國戲曲的情節有時候並不需完全合理,加入迷信、鬼神之說是常事,而且如果配合適當的排場和功架,做到賞心悅目,也能達到美的效果。尾場經常出現的夢會和歌舞便是例子。

最後,此劇以「風雪」為題,風雪卻不見得是重要元素,只是第一場提及生旦是在風雪中認識,到第六場生旦在風雪中重逢,天氣是漫天風雪還是晴空萬里似乎實在無關痛癢,未知是改編的結果還是原來版本的不足。平心而論,《一樓風雪夜歸人》也好,《風雪情緣》也好,故事鋪排的吸引力和潛力都不大,日後若真要再搬上舞台,需先大刀闊斧地整理人物性格和情節,才不致浪費了資深演員和動聽音樂。

《程大嫂》

據說此劇是由唐滌生先生為當年的新艷陽劇團寫的,取材自魯迅的小說《祝福》,並參照同名越劇改編,由陳錦棠、芳豔芬、歐陽儉、陳斌俠等主演,曾拍成電影。我且在此摘錄網上找到的電影劇情簡介,以便敘述:

李翠紅自小被賣到孔家為奴,長大後被孔家大少爺姦污懷孕遭棄。帳房程大哥不忍,以二百兩銀娶翠紅為妻。翠紅帶兒子嫁入程家,成為程大嫂。程大嫂受盡程母的刻薄和白眼。程大哥病逝後,舅老爺把程大嫂賣給打柴的阿牛,阿牛善待程大嫂,彼此渡過了一段安寧的日子。但孔家咄咄逼人,說他們傷風敗俗。阿牛忍無可忍,殺死舅老爺後,落荒而逃。程大嫂無辜被囚,出獄時還被視作「不祥人」,自此行乞度日,風燭殘年。

今次演出的舞台版劇本由黎耀威整理,劇情也稍有不同:

李翠紅於孔家為奴,雜貨店東癩痢牛與孔家六少樹陵皆暗戀翠紅,惟翠紅與帳房的程幻雯相戀,後成孕,翠紅被程母趕走回娘家,卻被母迫嫁給癩痢牛。翠紅兒子得病,夫癩痢牛失業兼破產,後更不知所蹤,翠紅被視為「不祥人」,行乞度日。翠紅兒子最終病死,翠紅在街上重遇高中的幻雯,幻雯希望照顧翠紅,惜翠紅寧獨自一人,天涯遠去。

分場如下:

1、 (孔家花園) 李翠紅被後母賣到孔家為侍婢已經五年,與程幻雯珠胎暗結,懷有數月身孕。程到來贖紅,孔六少雖對紅有情,無奈大方祝福二人。六少的七姨太出於嫉妒,計劃在婚宴上破壞二人好事。

2、 (程家大廳) 雯的後娘本嫌棄紅的身世,惟有感從前曾對雯不義,只好答應。七姨太在婚宴上告訴程母珠胎暗結之事,令程母懷疑孩子的生父另有其人,程母欲趕走紅,雯苦苦哀求下才准紅留在程家,但雯和紅需分房而睡。

3、 (程家新房、書房) 雯一直患病,竟在新婚之夜吐血病危,剛巧紅亦在該夜誕下孩兒,程母借機指紅是不祥人,把她趕走。

4、 (李家) 後傳出雯的死訊,紅回到娘家,後母卻為還債而迫紅改嫁給癩痢牛。

5、 (孔家書房) 癩痢牛為籌迎娶紅的禮金而變賣所有家財,二人婚後生活潦倒。紅的兒子生病,她再回到孔家工作,孔六少初時難掩對其厭惡之情,及後決定若翠紅依他所想,便給她醫病的錢。癩痢牛猜到六少的企圖,不肯收下,反怒斥孔六少以金錢玩弄感情。紅的兒子最終返魂乏術。

6、 (街上) 癩痢牛因偷竊坐牢,紅亦淪落至行乞街頭。她重遇高中狀元的雯,惟感滄海桑田,一切也不像從前,獨自離去。

劇中有不少很能引發思考的場面和曲白,而且甚至不是普通的善惡終有報那種簡單的警世意味,而是較為哲學層面的。因我沒有看過芳艷芬的電影版,不知是唐先生的版本已是如此,又或是改編的結果。例如,第二場中,舞台左右兩邊,雯的病危和紅的分娩形成強烈對比,雖然感覺有點太巧合、超現實,卻是很有戲劇張力的一個畫面。另外,第四場中,紅的後母把她打暈後把她抬到癩痢牛的家,剛巧後母用禮金贖回的豬也抬回來了,癩痢牛目睹這場面,笑說自己娶了一頭豬(癩痢牛說話其實是很哲學的)。這兩個畫面都很觸動我,也盡顯人世的荒謬。

另一個觸動我的地方,是第五場裡,癩痢牛和六少的對手戲,一個指控對方玩弄感情,不是真漢子;另一個指控對方只有心,卻沒能力養活妻兒,也算不上男人。在最後一場中,紅説自己一生都在乞「愛」:父母愛、情愛、為人母親的愛。這不禁令人深思,究竟何謂「愛」呢?如何才愛得足夠?我認為她的一生雖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卻沒有一個是負責任的愛。六少對她的愛念是出於情慾,並非真愛;幻雯與她兩情相悅,算是愛情,但男方極為懦弱,對母親反抗無力,也不顧後果地與紅婚前幽歡,這才是導致紅悲慘人生的幕後黑手,害了她一生;而癩痢牛盲目地痴戀紅,不惜變賣一切家產來迎娶紅,以為這樣救她免受後母摧殘便是愛她的表現,但卻沒想到紅跟隨她生活絲毫不舒坦,何況紅一點也不愛他,娶她是出於自私。

有趣的是,劇中的人遇到難題很多時候都打算用錢來解決(六少、高中後的幻雯),每次都被拒,被說教一番,帶出了世人普遍高估金錢的重要,也令我想了很多。

十分想看電影版,因為這個故事太適合芳艷芬演了。唐氏因人開戲的造詣真是登峰造極。家姑刻薄媳婦的情節令我想起胡不歸,但《程》更曲折、更合理,也更有深度,不是一味兒的慘,而是有爆肚空間,能做到張弛有度,高潮迭起,沒有悶場、多餘累贅的地方。

不逐一談演員表現了,所有人都很稱職,整體很入戲合拍,部分演員的唱曲、感情、表達方式甚至超出預期。只想說說南鳳,她聲底甚好,能唱出芳腔的哀怨神韻,感情豐富,但依舊不穩定,甩曲和咬字不清的毛病仍然嚴重,導致聽曲有時要看字幕才能知道曲詞,稍為失望。

以下是有關不同劇種演繹《程大嫂》這個故事的報道:

http://news.ifeng.com/a/20150626/44046403_0.shtml

《戲劇舞臺上的祥林嫂:因為她「不美」,她的求生更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