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鳴記

今年新春看了三齣鳴芝聲的戲。今次故意選些生旦戲分相若,甚至是花旦擔戲的劇目,分別是《月老笑狂生》、《洛神》和《新紫釵記》。整體而言,各位演員的狀態都很不錯。特別欣賞美英姐,資深花旦要保持身形、嗓子、樣貌、氣力殊不容易,她在同期花旦中算是狀態最好的了,而且唱腔比她的文武生拍檔還要穩定圓潤,演技也恰到好處。

甲、

先說説《月老笑狂生》。全劇共五場:〈仙庵驚艷〉、〈賣身進府〉、〈送花樓會〉、〈上京尋郎〉、〈金殿團圓〉(部分名稱是我編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很多巧合,幸仍尚屬合理,不至淪為鬧劇,當中又以〈樓會〉一折最精彩。第一、三段我曾看過DVD的版本,現場版大同小異,但婢女翠環的戲份重多了。蓋氏演氣傲自負的狂生很入型入格,與翠環之間的化學作用挺有意思,為這齣喜劇帶來笑點,不過二人意氣風發的時候卻略嫌聲線太尖,不太受控。另外,女主角的性格不太鮮明,就是有點天真的千金小姐,與世故的翠環形成對比;經歷的心情起伏也不大,幸好美英姐的狀態不俗,演十多歲的懷春少女也甚具說服力。這劇的不足之處,是除了男女主角和二幫較多發揮之外,其他角色,包括丑角,也不太突出。

乙、

再來的是《洛神》。對此劇期望甚大,因又是另一花旦考牌戲,花旦多次陷入兩難局面,很考演技;另外是因為想看美英姐與年輕演員黎耀威的對手戲,本身喜歡看黎耀威演奸角,不過覺得今次二人未能擦出很大的火花,可能因為較少合作,也可能因為劇本自身缺少了曹丕和甄宓關係的鋪墊,以致曹丕奪愛、酒後吐真言那部分來得有點突然。

由於不同劇團演此劇大有不同,故在進一步討論之前先列出分場如下:

  1. 盟心
  2. 許婚
  3. 洞房
  4. 私會
  5. 寫書
  6. 歸藩
  7. 夢會
  8. 團圓

其實劇本寫得頗好的,情節緊湊,充滿衝突,各個角色都有發揮(除了德珠以外),曲詞也很能反映角色的性格和心情。我這樣說,只是從戲劇效果的角度出發,並沒有考究在歷史上,有關人物的真實性格和遭遇是否如實反映在這齣劇裡。

曹植戲份不算少,但都是處於被動的位置,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很大的控制力,比較柔弱;反而曹丕的性格比較複雜,劇本若能多加著墨就更好。特別喜歡〈洞房〉和〈寫書〉這兩幕,陳鴻進飾演的太后很有戲,美英姐與他的火花亦明顯較與黎耀威的多很多。據說鳴記是少數仍保留「雙洞房」的劇團之一,很慶幸他們保留了,因為雙洞房中,宓妃為如何與子建暗通消息而費煞思量那一部分很能表達二人步步為營,卻又同時難耐關愛對方的心情,那之後在〈私會〉中,二人對是否赴約的矛盾便更順理成章了。

對我而言,〈寫書〉可謂全劇的精華,曲詞也寫得最妙,曹丕和太后對宓妃步步進迫,一方面台步和鑼鼓配合,節奏感強烈,另一方面有多段動聽的唱段。特別喜歡「一紙書函容易寫,又怕催歸詞化催命符。太后妳莫求合浦望珠還,又怕珠到洛陽就一任龍吞吐」這幾句,寫得真貼切!有趣的是,美英唱最後一句時的聲線和聲量是逐步提高,如泣如訴,非常激動,「吞」和「吐」二字的拉腔更是長得讓全場鼓掌,但之前看過其他花旦,例如南鳳唱這句時反而故意壓低聲線,悄悄地唱出「吞吐」,似不敢讓太后知道丈夫的陰謀,驚惶大於一切。這是角色性格揣摩的不同,也許沒有對錯吧。

丙、

《新紫釵記》是三齣戲中最好看的,比鳴記的DVD版好太多太多了。這始終是鳴記經常演的戲,演來極之順暢。「新」之意應該是指全劇均採用「熄燈變景」的方法,只在中場休息時落幕,比較一氣呵成;另外,在〈陽關折柳〉正式開始前,幕前的崔允明和韋夏卿交代十郎高中、被派往邊境、夏卿要先回家見母的情節,在故事發展上並無需要,但為了讓男女主角有足夠時間換戲服,也只好這樣了。

新版刪去〈典賣珠釵〉,加上熄燈轉景,的確較流暢且節省時間,但是演員的口白有時也略嫌唸得太快了,失卻了味道,特別是浣紗,口白唸得像急口令,是盡顯她口齒伶俐,卻擾亂了故事的節奏。全劇而言,還是美英姐發揮得較淋漓盡致,真的「好好戲」!美英姐平日的聲線固然是圓潤,但我更欣賞她在〈陽關折柳〉中哭着唱,以及在〈花前遇俠〉和〈劍合釵圓〉裏病着唱的部分,真正的表現出「病喘花間」,很感動到台下的我(遠勝DVD版)。加上她的身段和台步,演病重的小玉非常真實。記憶所及,我並不多現場看鳴記的現場演出,多是聽唱片的,但今次特別覺得她的做手細膩自然,很享受!有時候某些演員的做手不但硬邦邦,更像是為做而做,不配合音樂、節奏、劇情。

有時候真的很難估計一場表演會不會好看,就像藝術節的《霸王別姬》,看之前還滿懷喜悅,寄予厚望,看後才覺得只有別姬那場比較好看,部分演員的表現也強差人意。另一邊廂,之前有一次看鳴記改動的《西樓》不太欣賞,所以後來有一陣子沒興趣再看鳴記,但今次看現場的《紫釵記》的確很好看,她們對某些劇目的掌握還是比很多人要好。若有機會的話,下次想看她們的《再世》和《三夕》。

香港藝術節2018:京劇《帝女花》

今屆藝術節請來中國國家京劇院,演出改編自粵劇的京劇版《帝女花》。老實說,這次是我第一次看京劇,對於如何分辨演員的優次無甚概念。唱方面,但覺幾位老倌的聲線聽起來嘹亮悅耳,沒想像中那麼尖不可擋。另有一個很傻的疑惑:他們有沒有戴無線麥克風呢?好像看不見有,但他們憑自個的聲音就能project得那麼遠嗎??做手方面,似比粵劇的簡單,很少每唱一句便轉動作,表情也比較含蓄(也可說較硬?),連拉腔時也不會把口張得太大,感到他們渾厚的聲音全都發自丹田深處。

也許我還是集中說說京劇版劇本的改編情況。京劇的分場與粵劇的大致相同,只是部分情節稍有增添刪改,現在就看看這些改動如何影響角色性格:

一、樹盟:男女主角的性格改動不大,但周瑞蘭的戲分就重了很多,在〈樹盟〉、〈定計〉和〈庵遇〉、〈寫表〉均有出場,也擔當著旁白的角色。周鍾和周寶倫都畫上以白色為主調的花面,似是一開始便告訴觀眾他們立心不良。寶倫更是駙馬人選之一,兩父子對跨鳳乘龍十分熱衷。京劇版中,寶倫的性格偏向有勇無謀,故之後主動提出獻媚新朝的是周鍾。這個周鍾比較老奸巨滑,與粵劇版的單純機會主義者有點不同。

二、香劫:第一場完結後,落幕換布景的同時,周鍾出來交代皇城失守。崇禎憂心國事、接見世顯的部分略去,甫出場便以口白交代后妃和昭仁已然殉國,與長平的父女情也沒有機會發揮。

三、定計:世顯以為公主已死,卻不知屍首在何方,也與周鍾父子無甚交情,故並沒有出現在周府。寶倫救得公主,極欲據為己有,經周鍾多番勸導才肯把公主獻予清帝。

四、庵遇:瑞蘭交代讓公主移花接木、隱居庵堂一事,再通知周世顯,讓他到庵堂拜祭公主,希望夫妻團圓。此時周鍾父子已對公主自殺之事起疑,追到庵堂。世顯見到公主,不用試探已知公主未死,公主卻緊閉庵門,二人來一場隔門訴情。

五、寫表:鋪排與粵劇版大致相同,但公主執筆寫表的那部分沒有仔細的做出來,更沒唱段,只以黑暗燈光作結。

六、上表:清帝反而沒有畫花面。表章內容與粵劇的一樣,但以口白唸出。公主與駙馬一唱一和,迫清帝兌現承諾的部分反而長了。

七、香夭:公主與駙馬殉國,唱詞內容貼近粵劇版。

京劇版對粵劇版曲詞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移植。有原封不動搬到京劇版的(如「落花滿天蔽月光」),也有只改一兩個字的,另有曲詞只保留粵劇版的意象和大意,選擇在劇中其他場口,又或由另一個角色唱出。不知是否我的偏見,但京劇版的曲詞不及粵劇版的典雅。

音樂方面,間場音樂和部分營造氣氛的位置都用上了〈妝台秋思〉的旋律,但京劇版似乎較常運用梆黃,小曲不多,音樂上好像沒粵劇版的豐富,整體的唱段也較少。這可能是適應京劇的演出習慣,不過,在〈上表〉誦讀表章那部分,我卻認為粵劇中的駙馬唱那段反線中板非常能突顯膽識,感情得以發揮,也很有氣勢,京劇版裏只用口白誦讀,就相形見絀了。

聽粵劇版《帝女花》不下百次,難免會先入為主,認為粵劇版比較有感染力,但其實這次改編也沒甚麼太難接受的部分,京劇的表演方式也挺細膩,相信將來遇到有情節吸引的京劇的話,也會去看看的。

香港藝術節2018:《百花亭贈劍》

今屆藝術節算是看得較多表演,其中有《百花亭贈劍》。我是首次現場看這劇目。是次演出改編自唐滌生的版本,由新秀擔綱,而且以毛俊輝執導作招徠。

先説説有何改編的成份,全劇大部份地方保留唐氏作品的影子,即生旦對手戲較多、故事曲折、唱段多,而且曲詞典雅,惟獨百花公主發現被丈夫欺騙時,唱一句甚麼「我亦是一個女人」,極不符合全劇的風格,想是改編的結果。另外,原劇<舞劍>一折被刪,似乎失去了讓一眾旦角表現身手的機會,但此亦無影響情節推進,尚可接受,只是將大團圓結局改為其中三名台柱身亡、男女主角私奔避世,則未免不太合理(導演還說要提供「較具邏輯性的調度」),而且尾場生旦更來個回憶前事,舞動於桃林之中,給人的感覺較似舞台劇。而間場時,播出音樂之餘也重播剛剛那場的重點對白,部分場口更有演員的內心獨白,讓所有燈全滅,只照著獨白的演員,與傳統戲曲以水袖作背供的形式有所不同,而我覺得保留背供這個表演程式更好,燈光相較之下只是花巧的東西,試圖給人「現代感」,但我認為戲曲的部分美感正來自這種虛擬性質。

改編、玩fusion固然並非壞事,有時候甚至能賦予經典作品新生命,惟是所作的改動均應有根有據,尊重傳統的精粹,不為創新而創新。導演說想突顯「尋求解放」的主題,但私奔就等如解放了嗎?就算是,這個主題太現代了,也許與戲曲的設定格格不入。導演所謂藉此劇尋找「戲曲與現代劇場的結合」,只能說未算成功,起碼對於看傳統粵劇的觀眾來說有點「兩頭唔到岸」。

也談談演員的表現。王志良和林穎施兩位新秀默契稍欠,一些同步/相互配合的動作不太自然流暢,有待多加磨合。二人武打功夫不俗,但做手略嫌生硬,特別是林穎施,即使以演身為武將的百花公主來說,關目和做手也太倔,毫無旦角的柔美。唱方面,林穎施失聲也影響她整齣戲的唱白,唱得一時高一時低,真是台上辛苦台下難受。我知道她既然失聲,便很難評她的唱功,不過間場所播的對白是事前錄音的,那應該是她正常的子喉聲線,也可聽到她的唱法不是我那杯茶,而且她唸白欠抑揚頓挫和節奏感,就像把書面語照讀一般,難怪有所謂「千斤口白四兩唱」之說,口白真的很難唸得好的。幸好男主角王志良唱得倒也平穩,聽起來挺舒服,只是稍嫌感情不夠。而洪海的唱法不知怎的有點丁凡的影子,個人則不太喜歡內地伶人的唱腔。

説了這麼多待改進的地方,這次製作也非一無是處。布景(尤其是尾場的梅花林布景)、燈光的顏色都可見心思,而且一眾台前幕後都是熱愛這門藝術的。今次的觀眾好像多了些中年人士,未知是否慕導演之名而來呢? 只希望藝術節這個粵劇新浪潮計劃下次的製作會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