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獅吼記》

看表演之前做了些資料搜集,發現任白的電影版《獅吼記》原來改編自陳錦堂、吳君麗的舞台演出《醋娥傳》。吳君麗給我的印象是擅演三從四德的中國傳統婦女,倒真想看看她如何「獅吼」。據我理解,《獅吼記》應與《醋娥傳》的劇情大致相同吧,故事單薄,單線發展,情節不算曲折離奇,也因為是喜劇而不多唱曲,所以我觀賞的焦點就落在塑造人物性格之上。

演陳季常的司徒翠英未知當天是否抱恙,未能控制聲線,聲沙得來壓不住本身的女聲,扮相也很可惜地不算出眾,琴操讚一句「俊俏風流堪模範」全沒說服力。不過,可見演員盡力表達人物懼內的性格,也會把握機會製造笑料,盡了喜劇演員的本分;她準確地揣摩季常的性格,比任姐的多帶一分憨直,也比蓋鳴暉的油腔滑調更符合讀書人的身分。

王希頴飾演的柳玉娥大概是唱段最多的角色,她的唱法不差,但她每次唱高音,特別是拉腔的時候都比較浮,而且雖然整體都很順暢,演技始終比較稚嫩,柳玉娥卻是頗有心計的女人,不純是以打罵來管束丈夫,有時會接受丈夫的求情,還有各條閨訓來讓丈夫心甘情願受罰 (不過舞台演出刪掉了部分電影情節,所以可能性格刻劃沒那麼明顯)。也許可多看看仙姐的眼神,到底如何幫她演活這個工心計、善妒又愛夫如命的醋埕。

飾演蘇琴操的梁非同聲底不錯,響亮清脆亦見穩定,但感覺到有時聲音不夠出,聽起來整體有點像鄧美玲,但又比鄧美玲實在,鼻音也沒那麼重;琴操布下脂營粉陣,對季常眉目傳情這一點,梁非同是做到了,惟表情和造手略嫌生硬,也看得出她很緊張,將來可多嘗試各類角色,累積經驗後,相信更能揮灑自如,做出嫵媚的感覺。整晚讓人聽得最舒服的是演蘇東坡的黃成彬,聲線沉穩,唱法乾淨俐落不花巧,造手自然,可惜角色的發揮空間不大。

一向喜劇的地位都似較正劇、悲劇低,皆因觀眾進場大多是為了聽曲,容易忽略了演技和說白的重要,以及爆肚搞笑的難度。但我們看的是「戲曲」,戲是曲之本,沒了戲和感情,就曲不成曲,唱腔如何花巧也沒用。而且這次看《獅吼記》就證明喜劇不易做,要自然又恰到好處,對大老倌而言尚且不易,何況是新秀呢?希望新秀們多專注磨練演技,日後的演出才會更有戲味。

 

再世紅梅留佳話??

IMG_1746

偶然收到舞台劇《紅梅再世》的宣傳資訊,很快就決定要看了。雖然心知這是齣舞台劇,與周朝俊的原著《紅梅記》或粵劇的《再世紅梅記》必有很大差別,也可能改得面目全非,但無奈《再世紅梅記》是唐滌生芸芸劇目之中我最喜歡的,為了滿足我的癡迷,也照看不誤吧。

整套舞台劇的製作很有心思,對白只有極少部分抽取自原著或其現時各劇種的改編版本,卻也極其雅潔,連二十個場口的名稱也能湊成一首詩。另外,安排慧娘與昭容相識相交,同去救裴,相當創新。

IMG_1765
場口名稱頗見心思

以一齣獨立的舞台劇來說,演員、音樂、舞台設計都是水準之作。不過,《紅梅再世》打正旗號以唐劇為「藍本」,說要「翻新唐本」,這就讓我有點保留。若說《再世紅梅記》脫胎自原著《紅梅記》,是將原著昇華,更上一層樓;《紅梅再世》也脫胎自《再世紅梅記》,但似乎並非更上一層樓,而是移師至另外一幢樓。

我這樣說,並非對更改人物性格、遭遇、情節、警世意味有意見,而是認為舞台劇把周、唐版本的主體-「紅梅」幾乎完全淡化,甚為不妥。舞台劇版本中,紅梅只是慧娘在夢裏贈與裴生之物,在全劇中毫無貫通各個情節的作用,昭容更完全與紅梅扯不上關係;而且夢中的慧娘與裴生化身雪鷺,現實中二人更因雪鷺相遇,紅梅變作雪鷺,與原本故事的意象相隔甚遠,那此劇也許就不應以《紅梅再世》為題了吧?

近年不少劇以「重塑」經典為名,以不同的媒介展現經典於人前,的確會吸引那些喜歡該部經典的人進場,也的確能讓不熟悉該部名作的觀眾初步了解。正如作家鄧小樺於某清談節目說過,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不斷有人想改編,而且每次改編都會遇上極大阻力。或許我就是這股阻力的一分子吧,遇到改編名作(或是重演)的表演總會萬分雀躍,情難自已,看過以後就萬般挑剔,感慨不已,回家翻看原本,嘆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縱然如此,我想我將來見到這些改編或重演,仍會找機會去看,因為每次都讓我更珍惜經典中的一字一句。所以,經典的改編版某程度上鞏固了經典的地位,惟改編版自己則難以成為經典,唐氏改編《紅梅記》為粵劇的成功,恐怕是萬中無一。

折上折?

這回轉轉口味,與娘親去看折子戲。娘親首次看新秀演出,也說表現不錯呢!而且選段都是我們比較少看的,頗有新鮮感。

先來《洛神》的《金殿寫書》一折。黎耀威演奸詐曹丕入型入格,叫人咬牙切齒;鄭雅琪演萬分為難的宓妃很得人憐惜,開始時的聲線稍嫌尖了少許,幸好之後調節至令人舒服的唱法。再來是《七步成詩》,藍天佑演曹植出場,發揮一貫水準,「失去了心上幽蘭」的他絕對是「一對無靈眼真空泛」,「淚眼望青天」的一段表露心跡也唱得有感情的層遞,挺討好。《洛水夢會》中,鄭的歌舞賞心悅目,即使腳步不停,控制彩帶的同時也能兼顧唱曲部分,很是不錯,畢竟年輕演員在體力方面佔優吧!

中場休息之後是《雷鳴金鼓戰笳聲》的選段。本以為看折子戲沒有評論劇情的需要和空間,因為所選的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名劇精華,但這次的《三貶》將宮主為討好秦王而彈唱一曲的部分刪掉,更沒有秦王喝酒喝得意亂情迷,欲抱宮主入懷的情節,直接就來個打翻了醋埕的夏青雲,還劈頭一句「觸景傷情悲且憤」。如何觸景傷情呢?原來這裏是假設觀眾知道宮主已高歌一曲了,勾起青雲與宮主以曲定情的回憶,青雲才橫生妒意。刪剪宮主唱曲的一段不但有礙劇情推進,還讓人覺得夏青雲無端白事闖進聚英台,像有躁鬱症般發脾氣,而其餘三人(秦王、宮主、青雲義父)也並無甚麼重要戲份,只是在勸酒、敬酒、喝酒,在青雲表演自貶衣冠時當佈景板,甚為沒趣。

這時要説回折子戲的原意,折子戲是抽取一齣劇的精華場口,密集式地表現功架和唱功,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係會較跳躍,但同一場裏面再作刪改則要很小心,若為了節省數分鐘而忽略前文後理,導致人物前言不對後語,便很突兀了。另一個例子是鳴芝聲的《洞庭十送》唱片版,因刪去了宮主婢女錦麟的角色,原出自婢女口中的「並蒂蓮花永生廝守,總勝過石上蒼松自甘寂寞,高不可攀」改由宮主道出,但宮主聽到柳毅「花有榮枯,冬青不改」的看法後,又隨即轉軚說「妾之心意與恩公一樣」,很有曲意奉承的感覺,扭曲了人物性格。縱使折子戲的重點是讓觀眾欣賞唱段,也不能忽略劇情,也不能假設觀眾知道所有來龍去脈,便胡亂刪改以達「觀賞效果」呀!況且我無意中聽到其他觀眾對劇情也有些不解。

演員表現方面,飾演青雲的梁兆明武功不俗,唱法刻意模仿林家聲,但聲底不像,且唱法較硬,有趣的是,他拉腔的方式似是丁凡以林家聲的唱法來唱,哈哈!翠碧宮主由林子青飾演,她聲線圓潤,卻似乎不太懂得運用聲線,以致不夠瞭亮,音樂有時還蓋過了她的聲音,且她唸白略快,停頓位偶有不當。不過,公平點來說,《三貶》和《送別》中花旦的發揮空間不大,未能顯出她的真正實力。

雖然今次的選段整體而言都挺好看,我始終較喜歡一齣齣戲地看,有起承轉合,足夠的鋪墊過渡,才夠過癮嘛!

怒闖聚英台/三貶 – 林家聲、陳好逑版本

https://m.youtube.com/watch?v=0IL7MXbJI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