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大鬧廣昌隆》

昨天去了看八和的粵劇新秀演出《大鬧廣昌隆》。演員全是陌生的面孔,一開始是因為故事有趣才選看的。故事敘述青樓女子廖小喬被人騙財騙色,自盡後卻冤魂不散,留在旅館,得到投棧的好心人劉君獻見義勇為,助她報仇。

情節大致就是這樣,而且佈景、道具、人物、戲服都極簡單,男主角甚至全程不用換衣服。我想談的反而是劇情的表達方式。在女鬼小喬向君獻訴說冤情時,曾經運用戲曲中較少見的插敘法。當時移形換影,小喬以替身背向觀眾,相信是到台後換衣服,準備加插當日小喬被騙的情景;而小喬收到絕情書,被迫至窮途末路的一節也是以插敘表達。這個安排很有新鮮感,比單靠女鬼敘述來得直接有力,甚至有電影感,相信經過此劇的編劇兼藝術總監輝哥(阮兆輝)精心安排。不過,小喬的替身背向觀眾的時間頗長,大概也有兩三分鐘。也許這方面可以稍為改善一下,插敘情節的開首安排其他角色先出場,讓小喬趁機回後台更衣,乾脆不用替身了,只熄燈變景便可。當然了,行外人的我只能說出想法,是否可行也不得而知。

另一點想說的,是此劇的教化意味。故事結局是負心人被女鬼索命,惡有惡報。雖然我看到她把人勒死時,感覺像濫用私刑多一點,但這其實跟《再世紅梅記》很相似,在世時對惡人無可奈何,死後卻反而可以借助冥間的力量或不死之身(《大鬧》中的判官冒險到陽間幫助小喬),為自己雪恨。劇中主角不是才子才女,故曲詞不算典雅,典故也不多,反倒是關於陰間、神靈的詞語較多,例如君獻要向判官求得「三筊」,廟祝才肯寫下路票(現在才知廟祝的職責也包括這個,以及路票的作用),還有甚麼「奈何橋」、「鬼上身」的程序等等,現代人可能覺得是迷信之說,但我一直都覺得道教、佛教關於死後世界的描述非常引人入勝。

這劇長約兩小時二十分鐘,相信這個長度對新秀來說該比較容易掌握,各主要演員都表演不錯。吳立熙演男主角劉君獻,不是氣宇軒昂的才子,而是宅心仁厚的小販,極之入戲,被鬼嚇壞那一段逗得觀眾大笑,富同情心和正氣凜然的形象也塑造得很好,惟是不穿高靴的話,跟花旦梁心怡同台就略為「的骰」。身高身材不易改變,但小武出身的吳立熙唱腔卻非常不錯,很適合演這個小販,唱得也很像輝哥!並非說模仿前輩就等於好,但初學者確需要先有學習對象才能慢慢建立自己的唱腔,學得像也算是成功的第一步。梁心怡原來曾向尹飛燕、林錦堂學習唱腔,難怪唱功尚算不錯,咬字清晰,我事前不知曲詞,且沒有字幕也能聽到九成。不過仍有部分高音位尖得聽不到唱詞,聲線也未夠感染力,獨唱一大段曲的時候我會走了神(感染力這回事很主觀,但其實有時也令人有點氣餒,皆因年輕力壯的未必有足夠閱歷和感情,二三十年後功力足夠時卻又開始年老氣弱了)。另外,演判官的丑生劍麟氣勢十足,咬字卻有時不大清楚,特別是甫出場那一段自我介紹,差不多有一半聽不明白。演負心漢的文華唱腔奇似龍劍笙,未知二人有否淵源。

總括來說,今次的表演各方面也不俗,只是沒有上次看《三夕》的驚艷感覺,除了與演員的功力和魅力有關,劇本的發揮空間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中場休息時,我翻看場刊中今次演期的演員名單,看見一些熟悉的名字,不禁納悶「新秀」的定義:出道十多年,也能算是新秀嗎?也許這是粵劇界的常態……反正從藝十年大多也火候未足?加入「新秀」行列,是讓觀眾把演出水平的期望降低嗎?也許我是過於陰謀論了……仍是希望將來能多看到如輝哥所說,有任白、聲哥巨星風範的梨園子弟!